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42页(375字)

回回食品,面条类食品之一,最早见于元代史书典籍,广泛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也叫“秃秃麻思”、“麻失”、“麻失子”、“耳朵”、“耳朵”等,系回族等少数民族最古老的面条类食品。源于古代中亚突厥语民族的食品“秃秃麻奇”(TUTMAQ),传说产生于公元前3-4世纪。如今在波斯语、土耳其语里的称谓如古。据此可知,此食品在宋、元时期由回族先民传至我国西北地区,后来广传于中原地区,叫“猫耳朵”。制法:将面用清水(冬温、夏凉)和成面团,稍醒后切揉成筷子粗的圆形长条,撒上干面粉,左手持面,右手食指和拇指揪成小弹丸,在左手心或面板或草帽沿上,食指向下捻,拇指朝上搓,连揪带搓,反方向搓捻成凹肚空心的面粒,似小猫耳朵。食用时,根据需要投锅煮熟即成。吃法有多种:汤吃、烩吃、炒吃、伴吃等,根据不同吃法,配以不同作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