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吾依来墓地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97页(1071字)

夏尔吾依来,维吾尔语义为“城堡住宅”。位于新疆伊吾县伊吾镇夏尔吾依来村东约500米,西距伊吾镇1.7公里,南临伊吾河。1982年修筑伊吾-淖毛湖公路时发现,并清理古墓一座。是一处青铜时代的古墓地。地理坐标:东经94°42′22″,北纬43°15′18″。海拔1720米。现为伊吾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墓区范围较小,高出路基约5米。表面堆满砾石,留有推土机推过的痕迹。古墓已被破坏殆尽,从推坏的古墓葬看,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1.8米左右,宽不足1米。墓内骨架散乱,无法辨明葬式和头向。随葬品以青铜饰件最多,另外有骨勺、毛织物和麻织物等。青铜饰件制作工艺极为精良,部分器形属哈密地区首次发现,具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从器物诸方面情况分析,这些墓葬可分三类。第一类:为规模较大的竖穴二层台墓。墓中多人合葬,一墓最多者有9人,少数是单人葬。完整的人骨葬式基本是左侧屈肢,头向东南。随葬品较多,主要有陶钵、豆、腹耳壶和单耳杯,同时还有单耳小杯、单耳罐、双耳罐、碗和木盘、木桶及小件铜器、铁器等。彩陶数量较多。死者主要是蒙古人种,欧洲人种只占少数。第二类:为较简陋的竖穴墓。无二层台,墓壁多数是生土壁,少数是帖立土坯,或生土与土坯混合壁。基本是单人葬,多人合葬墓很少。完整人骨的葬式多为向左屈肢,但上体姿势和头向变化较多,无定式。随葬品较少,主要是单耳小杯、单耳罐和双耳罐,同时也有钵、豆、腹耳壶、单耳杯和木盘、木桶以及小件铜器等。彩陶数量较少。死者有蒙古人种,也有欧洲人种。且欧洲人种有明显的增加。第三类:为地面上的土坯墓。有大小之分,大者垒砌规整,土坯多错缝,用泥勾缝;小者简陋,仅用几块土坯围立而成。个别的在浅穴边缘上再砌土坯。葬式基本与第二类相同,随葬品亦较少,主要为单耳小杯、单耳罐、双耳罐和个别的腹耳壶、单耳杯及木盘、木桶和小件铜器等。第一类的典型器物陶钵和陶豆已不存,彩陶很少。总之,焉不拉克一、二、三类墓葬是相互连续的,第一类最早、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晚。在焉不拉克墓葬中,共发现七件铁器,其中一件是弧背直刃小刀,一件是菱形剑尖残段,还有一件是圆形戒指,其他四件已残碎成小块,器形难辨。另外,有一件绕成几圈的铜耳环,其下部垂一小铁环。这些铁器,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其种类却有生产工具(刀)、武器(剑)、装饰品(戒指和耳环)等,而且都是出自时间最早的第一类墓葬中。可见焉不拉克墓葬中出现铁器绝不是偶然的。焉不拉克文化的铁器均是发掘品,且都出于墓葬最底部,未经扰动,这一文化属于早期铁器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