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东北内蒙古地区卷》第269页(566字)
蒙古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蒙古民族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常年驰骋于祖国北部边疆广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和狩猎的生活,不仅同寒冷、潮湿、风雪、酷暑搏斗,还要与骨折、刀伤、感冒、发烧等各种疾病作斗争,因而积累了调理寒热、强身健体的初步医学知识。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民族间的来往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蒙医学在自己医疗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吸收三元七素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印、藏医学的精华。到17世纪中叶,蒙医学家们大量着书立说,根据本民族生活习惯、生产情况、疾病特点将印度医、藏医学理论与自己的医疗知识、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与发展了蒙医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伊喜巴拉朱尔、吉格木德旦金扎木苏、占布拉道尔吉、占布拉却吉旦金。伊喜巴拉朱尔提出的“六基证”“十要病”理论及吉格木德旦金扎木苏提出的“脏腑经脉象”理论奠定了蒙医学的病因辨证及病位辨证二大辨证论治系统。占布拉道尔吉和占布拉却吉旦金分别编着了蒙药学和蒙医方剂学,因而蒙医学更具地区性和民族特色。新中国成立后,蒙医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学科均有质的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