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38页(445字)

毛南族乐器。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关于鼓的来源与制作,宋范成大在《桂海虞横志》中说,“花腔腰鼓(编者注:即“长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制鼓腔,村人专作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临桂附近的永福县以及藤县、容县等宋代窑址中,都先后出土不少完好的长鼓,其形制与今在民间流传的长鼓基本相同。鼓腔以精选黄泥捏制成型,放入窑中烧成陶瓷。鼓的一端呈球状,另一端呈喇叭形。周围刻有花纹图案,两端蒙以(或“”)皮为面。鼓壁厚1厘米,身长55厘米,球状形的一端,最大处直径22厘米,顶端蒙皮,孔口径7厘米,鼓腰直径6厘米,喇叭口直径20厘米。演奏时,一是将系鼓彩带或绳子挂于颈上,鼓身横于腹前,边奏边舞,坐站均可;一是将鼓置于架子或桌子上,人站其旁,左手握槌敲击,右手以掌代槌拍打。槌击球状一端发高音,手拍喇叭口一端发低音,两音构成纯五度音程。常与小鼓、锣、钹、铃等乐器合奏,主要为师公所用,如道场斋事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