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民居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59页(518字)
旧时代,京族人民的居室十分简陋,一般都是低矮的竹篱茅舍,京家称为“栅栏屋”,与壮侗等族的“干栏”式建筑相近,上层住人,下层养禽畜等。新中国成立后,“栅栏屋”逐步被“石条瓦房”代替。京族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地取材,设计和建造了一幢幢石条瓦房。这种独立式的单座瓦房,外墙用石条砌成,顶部盖瓦。一般都用竹片木板把房子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一间房是正厅,俗称堂屋。正面墙壁安置神龛,以祭祖祭神。正厅也兼作客厅。左右两边的房间,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如果家中人口多,则两间都住人,而在左边或右边山墙下另建厨房。子女住紧挨厨房的屋子,老人住距厨房远的那间。这种格局与京族传统的父系制小家庭习俗密切相关。京族传袭着“男大分家”“女大出嫁”的习俗,男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都另建新房。当然父母身边也须留人照顾,多是留最小的儿子,所以一般家庭人口都不太多。修建的房屋也不像其他地区那样正房三五间,厢房好几间。现在京族民居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群众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石条瓦房的内外装修更为讲究,而且还出现了钢筋水泥的新型楼房,突破了“一厅两房”的格局。至于屋里的装修、家具、电器、陈设等都趋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