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69页(963字)

土家族感恩父母,倾吐离别之情的悲伤哀叹音乐。哭嫁歌,顾名思义,是以哭代歌,以歌代哭的大型“声乐套曲”,它在世界音乐史上堪称辉煌的乐章。哭者依字行腔,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一种“吟咏”。因此,音乐家们誉之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不只是出嫁姑娘个人独哭独歌,而是陪嫁者对哭对歌,哭嫁姑娘哭歌一句,劝慰者、或陪嫁者嫂子、姊妹,甚至媒人,也对着顶针滚腔哭歌一句,自然形成一种二声部全唱。哭,不是哭死,亦不是死哭,而是要哭活、哭透、哭真、哭得自然,哭得讲究,喜、怒、哀、惧、爱、恶、欲多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交织,因而哭嫁歌节奏自由,音调与口语相结合,旋律多为下行进行,装饰音、下滑音很多,抒情性强。由于曲调低沉,加上哭歌时不断抽泣,歌充满悲切凄苦意境,像陪十姊妹歌,新娘哭别姊妹,姊妹哭别新娘,真是哀婉悲戚感人,闻者无不潸然泪下。故一部哭嫁歌,则是一曲民族特色浓郁的抒情悲歌。②壮族传统婚俗歌。比较广泛地流行于壮族民间。新娘出阁前夕在娘家举行。当晚,娘家设宴招待亲友。届时,远近亲朋特别是舅母、姨母、表姐、表妹们都穿着盛装,挑着禾把、糍粑、粽粑、彩饭及其它礼物,络绎不绝地前来吃喜酒。可是,进入新娘村寨并无喜事气氛,却听到新娘嚎啕哭唱,实际上这是新娘朗读着一种似哭非哭,似歌非歌,有五言一句、七言一句或不定式句的叙事和抒情诗,音韵和谐,声调高昂,如泣如诉,听者无不凄然欲泪。内容虽不尽相同,有如《武缘图经》一书所载:“壮女出嫁,前数夕,即号哭痛骂也!哭之段落则分为三:其始怨自身不为男子,俾承宗祀;次则述其父母劬力抚养,难报宗恩;继则其兄弟之鬻己于人,希图谋占家产。”多数是抒发自己对父母、兄弟、姐妹、姨妈、姑妈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导弟妹孝敬父母,勤读诗书,勤俭持家等语。多为即兴创作,随编随唱。有文才的新娘常常唱得如泣如诉,动人心弦,令人悲伤不已,常常唤起被唱的对象,特别是才华出众的姨妈、姑妈、表姐妹们,往往也放声同新娘对唱起来,一唱一答,听众如云。哭唱歌的好坏,成了当地衡量新娘聪明智慧的重要标志。故有的新娘因口才有限或年幼无知,其家就必须事先请歌手来教她唱,歌手小声教一句,而后新娘大声唱出去。一般从黄昏开始唱,一直唱到深夜;第二天清晨又开始唱,一直唱到出阁上路为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