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03页(619字)

国务院1983年8月29日批准,1984年1月10日建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融江西岸。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东门镇。罗城县始置于宋开宝五年(972),熙宁七年(1074)撤消,地归融水县管辖。崇宁二年(1103)改置乐善县,南宋时改乐善州。不久又撤消,仍归融水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置罗城县,设治于今东门镇。1952年天河县并入。天河县始置于唐贞观四年(630),县治在今罗城四把乡旧县屯。明万历十九年(1591)迁今罗城天河镇。居民有仫佬、壮、汉等民族。地势高耸,峰峦起伏,属九万大山区。最高峰为清明山,海拔1485米。境内河流纵横,干流有天河(即小东江)、武阳江、小环江。地形属槽谷岩溶类型,石山雄峙,山峰如林,飞泉瀑布,扬波溅玉,被描写为“山如剑排”、“水如汤沸”。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以农业为主,农产有稻、玉米、甘薯、花生、黄豆等。矿产有煤、锡、硫黄、铁等。锡的储量列广西第二位,全国第三位。煤、硫矿藏量也较多,分布面积87平方公里,煤层厚达1米左右。手工业有制陶、打铁、纺织等。采煤、制陶的历史悠久。传统的特产有珠豆(天河黄豆)、人山茶、香菇、蒜苔、煤沙罐等。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已建立起化工、采矿、冶炼、机械、制糖、印刷、建材、电力等工矿企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有直达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长途汽车。铁路有罗城至三岔的三罗线,与黔桂线相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