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312页(630字)

音“梳”(shū)。亦称都布、都洛布。壮族古时名贵纺织品。以漂白苎麻的极细纤维为原料,经手工纺织而成,有花纹者称为“花”。流行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子布的历史很久远,壮族先民古越人就特产这种布料。汉高祖有天下,因子布产于南越国,来之不易,或企图封锁南越国,曾令贾人毋得衣。后汉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进入岭南骆越(壮族先民)地区后,或因热难忍,或因见到这种子布实在美观,乃令当地工匠“更为援制都布单衣”。据清初屈大均(1630-1696)考证:“都布”亦称“都洛布”,“粤西(即广西)盛产”。其实,都与音近而异译,皆出自壮语,意为“峒布”。因壮族先民聚居于左右江溪峒,故其民称“峒民”,亦名“峒蛮”、“峒僚”、“峒丁”,他们特产的布即称“峒布”,异译为“布”、“都布”。到宋代,这种布料已成壮族地区特有的名贵产品,而驰名全国。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篇》载云:“子,出两江(即左江、右江)州洞,大略似苎麻,有花纹者谓之花。土人亦自贵重。蜀人尤爱之。”与范氏同时代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6载之尤详:“邕州左、右江溪洞,地产苎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即壮人)择其尤为细长者为子。暑衣之,轻凉离汗者也。……有花纹者为花,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入之小竹筒,尚有余地。以染真红,尤易着色。厥价不廉,稍细者,一端十余缗也。”花当为“壮锦”的一个品种,惜今已失传。其它品种的“子布”即苎麻细布,今仍有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