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361页(521字)

土家族说唱音乐。亦名薅草锣鼓,还名山锣鼓。清长阳竹枝词:“荷锄一队转坡陀,冷饭凉浆树下多;开遍山花叫山鸟,鼓锣处处唱山歌”。

其音乐与山歌不同,为说唱音乐,行腔时都以高腔行腔,音量大,调值高,音域广,旋律起伏性强,因此称挖土锣鼓歌不叫唱,而叫“喊”,卡着脖子喊,歌声尖啸,“那山听见这山歌”,一声鼓歌起,山鸣谷应,音传数里。其曲牌非常丰富,达五十多种。尤其腔类,最为复杂,由歌者自由发挥,常以掌握的多少来衡量一位歌师的“本事”,可命出名目的有:洗脸腔、桂花腔、迎客腔、伊南腔、矮南腔、昆腔、傩愿腔、勾锣子腔、色痨腔、跑腔、紫竹腔、端公腔、哭腔、打锣腔、鸦鹊腔、满天荫、黄三绣、花儿娇、浑天舞、篾穿花、抱头、三条塆、绣香袋、吊灯笼、金尾、打芦花、望家乡、黄凉伞、节节高、九样花、金葫芦、金香炉、散花、龙摆尾、交藤花、一点花、角尖、倒退莲等,正如俗谚云:“锣鼓不出乡,各有各的腔”;“打得到三家的鼓,接不到一家的歌”。腔调的丰富多彩,与激越的锣鼓声,锄头叮当的碰击声,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首清新优美的山林、田垅“交响乐”,减轻劳累,愉悦身心,鼓舞干劲,为土家人独特的演唱风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