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466页(509字)

亦称花山崖壁画。壮族古代崖壁画群。自1956年至今陆续发现。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凭祥、州、大新、天等、崇左、扶绥等地各个景色如画的崖壁上。至今为止,共发现有84个点、183处、287个画组,其中较大的崖壁画地点有宁明花山崖壁画、龙州棉江花山崖壁画、崇左岜菜山崖壁画、大新岜凌崖壁画、凭祥鹿山崖壁画、天等那砚山崖壁画等,以宁明花山崖壁画的规模最大,发现最早。壁画以人像为主,其次有类犬、飞禽、走兽、铜鼓(一说“太阳纹”)、环首刀、长短剑等。人像大小不一,高者达2-3米,短小者仅30厘米。一律呈双手上举,作半蹲姿势,像壮族师公跳师公舞的形状,又像一只只跃跃欲跳的青蛙,有正身、背身、侧身多种。皆为土赭色。反映古代壮族有卓越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想像能力。对作画年代与主题思想,学者有多种说法,关于年代问题,多数认为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期间的作品,至今至少有千年以上。关于主题思想,有人说是反映壮族先民的祭祀场面;亦有人认为是壮族先民的祭祀对象(蛙神),如庙宇中的神像,是供给人祭祀崇拜的。是研究壮族先民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和信仰的珍贵文物资料,也是旅游观光的最佳景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