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8页(874字)
新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分裂形成的伊斯兰教宗教政治派别,与黑山派相对称。系维吾尔语AK-taghlik的汉译。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先祖玛哈图木阿杂木在中亚地区享有盛名,是中亚着名教义学家。晚年在中亚达赫比德故居逝世,留有13个儿子,长子玛木特伊敏与弟伊斯哈克瓦里因争夺教主继承权而分立门户,在中亚马维阑纳儿(河中地区)形成对立两派。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两派和卓进入新疆传教,因两派矛盾不断加深,由宗教分歧形式演化为政治权力的角逐以至发生武力冲突。两派从旗帜、标志和帽子颜色等外貌特征上各有不同。以玛木特伊敏为教祖的一派称为“白帽派”、“白柳派”、“白纛派”;而以伊斯哈克瓦里为教祖的一派称为“黑柳派”、“黑帽派”。这两派分别与不同地区的柯尔克孜部落结盟。当时居住在喀什噶尔以北天山山脉西部的柯尔克孜部落追随依禅卡朗后裔,以“白山派”闻名;而居住在帕米尔一带的柯尔克孜人追随伊斯哈克系和卓,以“黑山派”闻名。所以,两派以此作为其俗称,分别被称作为“白山宗”、“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宗”。在17世纪80年代初期,白山派的领袖阿帕克和卓勾结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出兵占领南疆,靠准噶尔人的支持废除了叶尔羌王朝后裔,在天山南路四城(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建立和卓家族封建的政教合一统治。白山派先后两次执政共16年,另外与黑山派分治南疆、管辖喀什噶尔地区7年。清统一新疆(1759)时,白山派大小和卓木叛乱被清军镇压。大和卓波罗尼都长子萨木萨克逃至中亚浩罕,其后裔和卓自嘉庆末年(1820)起开始不断举事入境肇乱,与黑山派纷争不休,直到近代白山派和卓败亡,白山派与黑山派间的宗教政治斗争方渐渐平息。一些和卓以“圣裔”名义出游内地,传播苏菲主义,对宁夏、甘肃、青海门宦的产生与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苏菲主义道乘上,白山派源自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其苏鲁克名“米斯克耶”,故为新疆早期依禅派别之一。主张“教乘”与“道乘”并重,静修默念赞词,实行依禅世袭制度。与甘肃、宁夏、青海的虎非耶门宦教派有宗教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