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45页(674字)

“森巴”是西藏对印度锡克族的属部之一道格拉族的称谓。19世纪前期,森巴统治了克什米尔地区并成为英帝国主义的帮凶。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森巴人派倭色尔率领由森巴人、拉达克人和巴尔蒂斯坦人组成的联军共7000多人,以朝神山圣湖为名,分三路侵入阿里地区。上路由倭色尔带领沿班公湖东进,目标是占领日土宗,以防御从新疆阿克赛钦南下的清朝援军。驻守在日土宗的250余名藏兵仓促应战,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中路侵略军沿狮泉河谷前进,一路攻克了扎西岗、噶尔雅沙等地,然后向阿里重镇噶尔昆沙推进。下路侵略军溯象泉河而上,占领了乍布朗和托林等地。森巴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毫无准备,屡遭败绩。但西藏人民全体动员,踊跃投入了反侵略的战争。在驻藏大臣孟保和海朴的督促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藏军3000余名,开赴阿里战场。藏军首先封锁了阿里与后藏之间的攸木山口,以堵截敌人,不使东窜。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二月,藏军展开全面反攻。在一次大风雪中,藏军在玛旁雍措湖的多玉设下埋伏,与侵略者奋战3天,击毙侵略军主将倭色尔,一举全歼敌军主力,给侵略者一次有力的打击。藏军乘胜追击,收复失地,曾一度深入到拉达克境内。但终因战线过长,供应不支而被克什米尔方面的援军击退。双方停战言和,恢复了原来的边界。森巴战争历时近两年,最后以西藏地方军民的胜利而告终,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森巴战争的胜利密切配合了当时东南沿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保证了西藏人民安居乐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