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51页(1163字)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和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组织与构成的情况,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连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也就是指各个产业部门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目前还属于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地区经济以经营粗放的传统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均较落后;各产业的发育与技术改造、创新缓慢。其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1.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重型化。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国家长期投资开发,在这种资源导向下建立起来的大中城市,其产业结构必然为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加工工业相对落后,设备多为“外输入”,轻工业设备、技术力量不足,加工方式落后,加工深度有限,缺乏优势行业和重点行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单一化。民族地区广大的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存在单一性、封闭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产业组合和层次分布的封闭性。一是产业组合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范围,农产品的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二是仍然没有突破以种植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范围。(2)产业组合和层次分布的逆向性。即产业组合和层次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背离。产业结构不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经济效益偏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3)产业组合和层次分布的单一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第一产业占70%以上,第二、三产业比重极小,而且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缺乏协调。2.主导产业的远辐射作用过强。民族地区城镇的主导产业大多为远辐射部门。这种部门过多或实力过强,必然造成区域内各产业关联度低,内部配套能力和协作水平低,缺乏经济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自我发展能力差;同时,主导产业生产过程游离于民族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外,具有明显的“体外循环”特征,不能发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特别是设在小城镇中的以开发资源为目的的大中型企业,从生产工具的供应到产品的销售,从生产到生活,几乎完全与当地经济脱离,形成一种完全封闭的工业社区。3.交通运输及第三产业较落后,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已超过60%,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第三产业也超过30%。少数民族地区则更落后,还低于全国水平。具体表现在:(1)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商业与服务业网点布局不合理,邮电、通信、科研、金融、旅游等产业不发达。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同时,也是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