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交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52页(1341字)

秦汉时期,在今中国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形成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西南丝路”。丝绸之路是从东向西,跨越亚欧大陆,于公元前2世纪形成的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和埃及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由中国长安(西安)为起点,西行翻越陇山进入甘肃,经陇西高原进入河西走廊到敦煌,由敦煌分行南北两路,穿过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罗马。其中,中国境内黄河以东称为陇西段。西南丝路是从四川成都经滇西大理与中南半岛各国及印度之间连接的重要通道,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三段组成,三道按其走向又分为:北线即川滇段,南线为滇缅段。西南丝路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西南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先秦时期,古青海路已为中西交通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因此道主要通过羌人聚居的羌中地区,故史称羌中道。前107年宁夏地区修建的回中道,内蒙古与陕西于前212年修建的北起九原(包头西北),南至云阳(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都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唐宋时期,云南通中原的道路主要有石门道和清溪道,同时还修筑了通向东南亚诸国的道路,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的唐蕃古道是唐与吐蕃联系的重要通道,是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党项故道是在茶马互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开辟有着深远的意义,延续使用达千年,对活跃藏族地区经济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唐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也比较发达。元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遍设站(驿)和急递铺(邮)。道路交通发达而畅通,驿制趋于完善。元明清时代西南地区的道路在《永乐大典》中有所记载:“元代由大都入云南,系取道四川,经建昌(西昌)、滇北而达昆明;北路或西北路,自成都至松潘卫;云南路,自成都至建昌卫再由阿用马驿往南,路通云南武定府。打箭炉则是川藏交通咽喉,由此可达拉萨。”清代的四川官路则从北京起,经长安、宝、广元到达成都,西经雅安、康定、理塘、巴塘,更西延至西藏拉萨。在西北地区,元王朝在新疆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立驿站,维护和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元十八年(1281),元朝政府建立了自太和岭至别失八里的30个新站。明代后,随着海上商路开通,新疆地区在中西交通上的历史地位相对降低,丝绸之路渐成史迹。这时期,青藏之间的道路交通比较稳定,除西宁至拉萨的驿道和官马大道外,清代在唐蕃旧驿道的基础上,开辟了唐古拉山的郭田山口、查午拉山口,使得路线更加直捷。元代,甘肃道路交通以甘州路(张掖)、西凉州(武威)为中心,东西畅通,干线驿道设施健全、制度完善。明清两代,甘肃的驿道又有新的发展。主要是新辟了边防驿道,沿明长城内侧修筑了宁夏大边路线、固原大边路线、西宁大边路线等,保证了军需运输,方便了商贾往来。另外,对陕西通甘肃、甘肃通青海、兰州抵四川、兰州至宁夏等驿道均作了改善,保证了各干线道路的畅通。总之,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道路交通,在两千多年中随着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变迁,总趋势是在不断地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古代道路交通的发展,为现代交通的公路、铁路建设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建成的许多公路和铁路,大都沿着古代道路的主干线行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