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的航空运输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53页(1175字)

航空运输是使用飞机等航空器运送人员、货物、邮件的一种运输方式。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多处边远战略要地,航空运输的起步较早。中国筹办民用航空运输始于1918年3月,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筹办航空事宜处。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广西境内的航空事业开始起步。1929年4月,南宁东南部开始建造小型飞机场。1936年6月,广西与广东组织成立民用航空公司,同一时期,西南民航公司开辟桂林-柳州-南宁-梧州航线。在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省区,30年代初航空运输事业也开始得到发展。在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西部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内,中华民国期间也先后修建过一些机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航空运输事业得到稳定的发展。1950年7月,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经营北京-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北京-沈阳-哈尔滨-赤塔、北京-兰州-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三条航线。首批开辟的三条航线,分别飞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50年代后期起,航空运输得到了较快发展。1958年10月1日,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的民用航空线正式通航。1959年5月26日,呼和浩特-北京-赤峰-通辽航线开通,加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联系及其与北京的联系。同年12月5日,呼和浩特-包头-东胜航线开通,大大缩短了内蒙古西部的伊克昭盟同包头与呼和浩特的距离,至此,内蒙古自治区航线里程达2500多公里,大部分盟市和部分县之间都有了飞机联系。1967年12月1日,呼和浩特-锡林浩特-乌兰浩特-海拉尔航线又正式开航。80年代初期,内蒙古自治区已先后修建了呼和浩特、乌兰浩特、赤峰、通辽、海拉尔、包头等机场。1986年,自治区内航线总长3133公里,飞行航线总长6322公里。1956年下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通向区内外的航线先后试航开航成功。进入80年代,建成中国第四个国际机场。青海省人民政府组建了西宁民用航空站,1960年成立中国民航青海省管理局,1974年建成格尔木军民合用机场,同时扩建乐家湾机场,1993年建成曹家堡飞机场。甘肃兰州机场作为联结全国各地与西北少数民族省区的航空中心,1985年已有13条航线在兰州始发,总航程11200公里,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航空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用航空运输也有较大的发展,发展最大的是云南航空事业,至1985年,国际国内航线已有16条,营运里程达2.2万条公里,成立了云南地方航空公司。“七五”期间,云南省新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嘎洒机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机场,扩建了昆明巫家坝机场,使其达到国际一级机场标准。由于少数民族陆路交通的发展限制因素很多,因此,航空运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