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61页(693字)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为91200310人,占全国人口的8.04%,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超过百万的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的特点:1.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虽小,但绝对数不小;人口构成比较年轻,潜在的增长势头很猛。2.民族虽多,但大部分人口很少,小民族居多。3.人口密度低。4.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5.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解放后有了大幅度增长,发展速度很快。6.人口状况不平衡。7.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增长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相适应,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人口失调问题。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不到发展,使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状态,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而人口萎缩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使这些地方的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乃至倒退。解放后,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达到了人丁兴旺、民族繁荣的目的。但自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年代以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仅超过汉族,而且两者的差距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经济则相对发展缓慢,出现了种种人口经济问题,如:1.自然环境日趋恶化。2.人均耕地下降。3.消费额增加,积累额减少,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人均农业总产值提高不快,总水平仍低于全国水平。5.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口经济问题,除了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外,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