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81页(854字)

①简称“丝路”。指经由中亚连结中国与西方的古代通路。自汉迄唐因我国丝绸主要经此路输往西方而得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ten,1833-1905)在其所着《中国》一书中首先使用此称,后逐渐广泛使用。此路主要有三条:西汉时,自我国长安(今西安市)出发西行,经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进入西域后,由鄯善分为南北两道:南道从鄯善沿昆仑山(又称西域南山)北麓西行,经且末(今且末南)、于阗(今和田)至莎车(今莎车),逾葱岭,出大月氏、安息西行;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县西交河古城遗址)沿天山南麓,经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市),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西行。以上两条西行的路线会于木鹿城(今里),然后向西经椟城(今里海东南达姆甘附近)、阿蛮(今哈马丹)、斯宾(今巴格达东南)等地抵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各地。东汉时,在上述北道以北另辟一道,称北新道。此道出玉门关西北行,过莫贺延碛至伊吾(今哈密),沿天山北麓经蒲类(今巴里坤)、北庭(今吉木萨尔)、乌苏、弓月城(今霍城一带)而至碎叶,现通称之为北道,而将汉代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大道称为中道,与塔里木盆地南的南道,合称新疆的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对发展中外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中亚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如苜蓿、石榴、葡萄、核桃、芝麻、蚕豆、骆驼、驴、马、毛等传入中原,中原的陶瓷、铁器、漆器、桂皮、大黄、青铜器制品以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被输往西北和中亚地区,唐中叶以后,西北陆路贸易开始转向衰落。②史学研究刊物。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文物局、西北师范大学主办。该刊公开出版发行,1992年创刊,16开本,双月刊。该刊旨在弘扬丝绸之路优秀历史文化,发表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成果、重要发现等。主要栏目有:历史、文化、考古、文物、民族风情、艺术、生活等。社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5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