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农牧生产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359页(856字)

西藏夏尔巴人的传统生产方式。

夏尔巴人生活在山区,耕地面积小,因而以牧业为主,农业生产次之。一年四季之中,几个月从事农业生产,其余大部分时间主要从事牧业。

而其农业与牧业各在一方,故以游动方式生产。农事的开始多半在2月中旬,这时春天来临,万物更新,开始平整土地,运粪备种。2月底播下早玉米,种植土豆,9月收获。收获后即播下荞麦(次年4月收割),然后又点种晚玉米(同年11月收获)。

过去耕地用木犁,现改用铁犁。玉米苗长至30厘米~70厘米高时,要除草培土、选苗扶根。作物快成熟时,还要预防、刺猬等野兽的损害。为此就要组织人力搭棚看守,往往彻夜不归。

农闲时则集中力量搞副业生产,如织氆氇、地毯、围裙、绒帽和编竹席、竹筐等,或采集野菜、野果,有的人则出门经商,做小生意。副业产品大多是自用。

剩余的通过以物易物,换回大米和日用品,1980年以来,副业产品作为商品出卖的逐渐增多。粮食大都不能自给,还要依靠牧业收入从尼泊尔换来大米和日常用品,因此,畜牧业是其生活的重要来源。喜拉雅南坡森林茂密,气候温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几乎家家有,畜类以犏牛、黄牛为主,也有一些山羊、绵羊,还有少量的牦牛。

牦牛只用作配种,叫作种牛。配出来的犏牛高大体肥,奶多而鲜美,价值远在牦牛之上。一头犏牛可换4头~5头牦牛。牧场则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搬徙。以雪布岗的牧业生产为例:春冬在山下耕种和放牧,夏天雨季搬到较高的山上,秋后又往下移动。每年春耕前还要集中在农田地上放牧半月左右,用以积粪备耕。他们往往是全家放牧,择地而居,以牧场为中心,安排农副业生产,固定住房并不常年住人,只作贮存食物和贵重家什之用。在牧场住在牧棚内。

牧棚用小圆木或树条作棚架,中间一道横梁,两边稍低,呈长扇面形,上下左右围以竹席,雨季时棚席之上再加塑料胶布,防止雨水渗入。这种牧棚大的约有20平方米,小的仅10多平方米。一般是人畜同棚,分侧而用。随着农、商、副业的发展,放牧的人在减少,定居者在逐渐增多。

上一篇:印欧语系 下一篇:游牧经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