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大红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81页(2157字)

【概况】:

异名 簸赭子(《植物名实图考》),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基源 为紫金科铁仔属植物铁仔的根、全株或叶。铁仔属全世界约5种,中国有4种。

原植物 铁仔Myrsine africana L.,又名碎米棵(《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簸赭子,生云南山中,矮丛密叶,异黄杨附茎,紫实,不光不圆,攒簇无隙,有如筛簸。”上述记载,并结合附图,确为本种。

形态 常绿灌木,高50~100cm。小枝圆柱形,叶柄下延处常具棱角,被锈色微柔毛。单叶互生,叶柄极短,下延至小枝;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2cm,宽0.3~1cm,顶端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具锯齿,齿端常具短刺尖,两面无毛,背面常具腺点,尤以边缘为多。花簇生或为近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4数;花萼基部的近分离,萼片广卵形,无毛,具缘毛及腺点,花冠在雌花中长为萼的2倍,基部连合成管;雄蕊稍伸出花冠;花丝基部连合成管,与花冠合生.上部分离,管口具缘毛,内面无毛;雌蕊长过雄蕊,子房卵形成圆锥形,无毛,花柱伸长,柱头点尖或微裂;花冠在雄花中为管的1倍,外面无毛,内面与花丝连合部分被微毛,裂片卵状披针形,具缘毛和腺毛,雄蕊伸出花冠;雌蕊在雄花中退化。浆果状核果球形,成熟时由红色变黑。花期2~3月,果期10~1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30页.图4414)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1000~3600m的荒坡灌丛或林缘灌丛中。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湖北、湖南、广西。从亚速尔群岛经非洲、阿拉伯半岛至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根或全株,四季可采,洗净,切片,干燥。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茎皮含鞣质35%.叶含鞣质5%,叶及小枝含碎米棵皂甙(Myrsine saponiin),水解产生报春花甙元A(Primulagenin A)及1分子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2分子李糖。果实亦含信筒子醌(Embelin)2~5%,槲皮醇1%,铁仔皂甙。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07

【药理】:

所含信筒子醌有驱绦虫作用,一般剂量为0.2~0.4g,过量可中毒[1~3]故早已不用。

有镇痛,解热和抗炎作用[4]。有抗生育作用,雌性大鼠ig 100,50mg/kg,其抗生育率分别为58%和56%[5]。铁仔皂甙对瓦克肉瘤256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Mcdicinal and Poisonus Pfants of Southern and Eastenn A frica.2ed.Pudoo Wageningen,1962;787 [2]U.S. Dispensatory.23ed.Lippincott, 1943;1356 [3]Thc Chemistry and Pharmacy of Vegetabe Drugs The B ritish Drug Houscs Ltd.,1943;220 [4]CA 1977;87:78421d,11623c [5]CA 1981;94:41875y

【药性】:

性味 甘、淡,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平,涩。” 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效 活血,祛风,理湿。

主治 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

” 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大红袍15g,大风藤9g,追风散9g,红禾麻6g泡酒5()0g。日服2次,每次15~30g。”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血淋:大红袍9~15g,煎水服。” ②《中草药通讯》:“治细菌性痢疾,将铁籽叶晒干,碾粉,制成片剂,每片含量0.5g,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为1疗程。”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牙痛:鲜铁仔30~60g,水煎1小时,去渣内服。”

上一篇:大观本草 下一篇:大红袍糖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