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黄
书籍:中药辞海第一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394页(795字)
【概况】:
异名 矮大黄(青海)。
基源 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小大黄的根。
原植物 小大黄Rheum pumilum L.
形态 多年生小草本,茎直立,具短柔毛,高12~20cm。基生叶宽卵形,长3~5cm,宽1.5~3cm,近草质,顶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有缘毛,下面沿叶脉生柔毛;主脉粗壮,稍突出;叶柄粗壮,与叶近等长或比叶片长,茎生叶1~2,较小,托叶鞘膜质。
花序圆锥状,狭窄,分枝稀疏;花两性,花被片6,成2轮,淡绿或带紫红色,花梗细弱,近基部具关节;雄蕊9;花盘不发达;子房卵形,具3棱;花柱3较短,柱头膨大成头状。
瘦果连翅成卵状三角形,翅狭窄,沿3棱着生。花果期6~8月。(图见《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第2册)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0~4300m的山坡灌丛,河谷阶地。分布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药性】:性味 苦,寒。
功效 泻肠胃积滞、实热,下瘀血,消痈肿。 《中草药》:“清热,泻下,消肿,解毒,活血散瘀。”
主治 食积停滞,脘腹胀痛,实热内蕴,大便秘结,急性阑尾炎,黄疸,经闭,痈肿,跌打损伤。
①《晶珠本草》:“清热,泻腹水。治恶性腹积水。” ②《中草药》:“治培根病和赤巴病引起的热性病,高热谵语,热性便秘,小便赤黄,湿热水肿,气虚咳喘,胸腹胀满,积食不化,腹痛腹泻,炭疽病,痈疖肿毒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