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小飞扬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395页(2122字)

【概况】:

异名 飞扬草(《岭南采药录》),痢子草、乳汁草(《岭南草药志》),细叶飞扬草、小乳汁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千根草的全草。

原植物 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

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株被稀疏柔毛,花期近无毛,匍匐茎长达15cm。单叶对生,细小,长圆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8mm,宽2~4mm,边缘有细锯齿或近全缘,两面常有稀疏伏柔毛;托叶膜质,披针形,长1~1.5mm。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成聚伞状排列于叶腋;总苞陀螺状,顶端5裂,裂片内面被贴伏的短柔毛;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极小的白色花瓣状附属物。

子房3室;花柱2,离生且顶端2裂。蒴果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被短柔毛;种子长圆形,具4棱,长约0.7mm,每面有4~5个横沟纹。

花果期4~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1页.图2972)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灌丛中,多见于山地冲积土或沙质土上。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生药】:

采集 夏、秋间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主产于广东。

鉴别 全草长约13cm。

根小。

茎细长,直径约1mm,表面红棕色,稍被毛,质稍韧,中空。

叶对生。多皱缩,灰绿色或稍带紫色。花序生于叶腋,花小,干缩。有的带有三角形的蒴果。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根含蜂花醇(Myricyl alcohol)、三十一烷、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和甘遂醇(Tirucallol)[1]

叶和茎含黄酮类化合物大波斯菊甙(Cosmosiin)[2]。从地上部分还分离出表蒲公英萜醇(Epitaraxerol)、二十六醇、槲皮素-3-β-半乳糖甙[3]

参考文献 [1]CA 1967;66∶73239g, [2]CA 1942;36∶36255, [3]Indian J Pharm Sci 1981;43(5);182。

。【药性】:

性味 微酸、涩,微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酸。” ②《岭南采药录》:“酸、苦,寒。” ③(《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酸,凉。” ④《文山中草药》:“涩,凉。” ⑤《中药大辞典》:“酸、涩,凉。”

功效 清热利湿,收敛,止痒。

主治 细菌性痢疾,肠炎腹泻,痔疮出血,外用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飞痒疮,满面头耳,浓水淋漓,敷洗消肿毒。” ②《岭南采药录》:“解胡满藤毒。” ③《岭南草药志》:“内清湿热,外解湿毒。” ④《文山中草药》:“收敛,止血,止痒。” ⑤《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疟疾,痢疾,泄泻,湿疹,乳痈,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铁苋草、芽草,治腹泻及痢疾。

②配路路通等,治风疹。

方选和验方 ①飞扬铁苋汤(《中草药临床实验录》)治腹泻及痢疾:小飞扬草30g,铁苋草30g,龙芽草30g。

水煎2次,煎取液混合,分4次温服,为1日量。 ②除风消疹汤(《中草药临床实验录》)治风疹:小飞扬草10g,路路通50g,红赤葛30g,苎麻根15g,荠菜15g,野菊15g。

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①《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鲜飞扬草500g,水煎至250ml,每次服50ml,每天4次。” ②《中草药学》:“治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鲜小飞扬草煎水外洗。” ③《岭南草药志》:“治疟疾:生乳汁草120g,水煎,冲红糖适量,在发作前两小时服。” ④《岭南草药志》:“治痢疾:乳汁草30g,老茶叶15g。煎水冲蜜糖服。

” ⑤《岭南草药志》:“治乳痈:乳汁草和片糖捣烂敷患处,有消炎退肿之效。” ⑥《岭南草药志》:“治小儿急惊:乳汁草30g,洗净捣烂,合米泔水搅匀,去渣煎沸,冲蜜糖服。” ⑦《岭南草药志》:“治缠腰:乳汁草30g,蒜草1只。捣烂,调冷开水涂患处。”

食疗 《临床验方集锦》:“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小飞扬草15g,蜂蜜(或白糖)适量。7天为1疗程,每日1剂,3次分服。”

上一篇:小山豆根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