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天胡荽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719页(3419字)

【概况】:

异名 石胡荽(《纲目》、《四声本草》),破铜钱(《植物名实图考》),鹅不食草(《食性本草》),满天星(《草木便方》),遍地锦、地钱草(《福建中草药》),过路蜈蚣(江西、福建)。

基源 为伞形科天胡荽属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原植物 天胡荽Hydrocotyle siothorpioides Lam.

历史 《纲目》载石胡荽,释名天胡荽。李时珍孙思邈《千金方》云:“一种小草生近水渠中湿状,状类胡荽,名天胡荽”。另《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积雪草,其中一种叶有锯齿名破铜钱的与本种极似。

形态 多年生匍匐状草本,全草有香味。茎细长成片平铺于地上,单叶互生,叶柄长0.5~8cm,无叶鞘,有膜质半圆形的小托叶;叶片圆形或肾圆形,直径0.5~2.5cm,掌状浅裂,具5~7裂片,裂片较宽而短,上面无毛或疏生柔毛,下面通常有柔毛。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花序梗纤细,长0.5~3.5cm,短于叶柄;小总苞片4~10,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1.5mm,膜质,有黄色透明腺点;小伞形花序有花5~18,无花柄或有极短的柄,花瓣卵形,长约1.2mm,绿白色,有腺点;无萼齿,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柱长0.6~1mm。双悬果近圆形,长1~1.5mm,宽1.2~2mm,两侧压扁,中棱在果熟时极为隆起,幼时表面草黄色,成熟时有紫色斑点。

花期4~5月,果期6~8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分册,16页,图版2: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3000m的地方,通常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沟边、路旁以及农村房前屋后墙脚下。

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朝鲜、日本、东南亚至印度都有分布。

四川地区也有以破铜钱Hydrocotyle sibthor pioides Lam.var.batrachium(Hance).Hand-Mazz.ex Shan(参见“江西金钱草”条)和肾叶天胡荽Hydrocotyle wilfordi Maxim.与本品同等入药。肾叶天胡荽叶片较大,圆形或圆肾形,长1.5~3.5cm,宽2~7cm,叶下面疏生短刺毛,花序梗等于或长于叶柄,与天胡荽有区别。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册,25页,图版7:1-5)生于海拔350~1400m的阴湿山谷、田野、沟边等处。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越南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鉴别 根呈细圆柱形,外表淡黄或灰黄色。茎细长而匍匐。

叶圆形或肾形,直径5~35mm,不分裂或有5~7裂片,边缘有钝齿,叶柄长5mm,伞形花序与叶对生,伞梗长5~30mm,总苞片4~10,倒披针形,每伞形花序有花10~15朵;萼齿缺乏,花瓣白色,双悬果略呈心形,分生果侧面扁平,光滑或中棱略锐,次棱不显。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黄酮、酚类、氨基酸、挥发油、香豆素[1],豆甾醇(Stigmasterol)[2]和l-芝麻素[3]。 黄酮成分为槲皮素、金丝桃甙(Quercetin-3-galactoside)、异李素(Issorhamnetin)和槲皮素-3-β-D-(6″-咖啡酰半乳糖甙)〔Quercetin-3-O-β-D(6″-Caffeoylgalactoside)〕[4]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328 [2]Indian J Chem 1975;13(1)∶97 [2]Planta Med 1987;53(2)∶228 [4]Phytochemistry 1982;21(8)∶2156

【药理】:

本品含香豆素,ig250mg/kg时,对正常和糖尿大鼠有降血糖作用。

参考文献J Nat Prod 1976;39(6)∶420

【药性】:

性味 苦、辛,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②《医林纂要》:“辛,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微辛,凉。” ⑤《中草药学》:“辛,平。”

功效 清热利尿,消肿解毒。

主治 黄疸,肾炎,淋病,小便不利,赤白痢,目翳,中耳炎,喉肿,瘰疬,痈疽疔疮,跌打损伤,痔疮,疥癣等。

①《千金·食治》:“疗痔。”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癞,臭耳,鼻上头风,痘眼去膜,消肿,敷跌打大疮。” ③《草木便方》:“治头疮,白秃,风瘙,疥癞。”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肾脏炎,黄疸。外用揉擦伤肿,塞鼻可消眼炎,取汁滴耳治中耳炎。”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钩虫病。外用捣涂渣鼻。

” ⑥《南宁市药物志》:“治瘰疬毒疮,无名肿毒,跌打筋伤,哮喘。” ⑦《本草推陈》:“治急性扁桃体炎及咽喉炎,疥癣,咬伤,痈疽,漆疮,风湿,挫伤等。”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胆石症,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伤风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炎,扁桃体炎,目翳;外用治湿疹,带状疱疹,衄血。” ⑨《中草药学》:“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胬肉,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涂擦,塞鼻或捣汁滴耳。

使用注意 皮破者忌捣敷外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头疮白秃:满天星、耳大黄、木槿皮各适量。捣涂。”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鲜天胡荽30~60g,白糖30g。酒水各半煎服,每日1剂。” ②《广西中药志》:“治阳黄黄疸及小儿风热:天胡荽捣烂,加盐少许,开水冲服。” ③《江西草药》:“治小儿夏季热:鲜天胡荽适量,捣汁100ml,每服30~50m1,每日服5~6次。“ ④《贵阳民间药草》:“治红淋症:地星宿(天胡荽)、篇蓄各120g。捣烂取汁兑白糖服。” ⑤《江西民间药草验方》:“治肾结石:天胡荽30~60g,水煎服。” ⑥《广西中药志》:“治风火眼痛:天胡荽,旱莲草各等份。捣烂敷。” ⑦《广西中药志》:“治跌打瘀肿:天胡荽捣烂,酒炒热,敷擦患处。” ⑧《福建中草药》:“治荨麻疹:天胡荽30~60g,捣汁以开水冲服。” ⑨《岭南采药录》):“治发斑及疔,热极,色紫黑者:天胡荽18~21g,入碗内捣烂,不使水走散,再加洗米水煎沸冲入,去渣饮之,将渣敷发斑及发疔处,热从小便出。” ⑩《福建民间草药》:“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天胡荽60g,捣烂绞汁30ml,加雄黄末3g,涂患处,日2次。” ⑾《福建中草药》:“治喉炎:天胡荽30~60g煎水或捣汁加食盐少许含漱。” ⑿《福建民间草药》:“治齿缝出血:鲜天胡荽60g,用冷开水洗净,捣烂浸醋,含在口中,5分钟吐出,日含3~4次。” ⒀《四川中药志》:“治耳烂:满天星鲜草揉汁涂。” ⒁《湖南药物志》:“治百日咳:天胡荽15g捣烂和蜜糖开水冲服。”

食疗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火眼及火眼起星:天胡荽鲜草30g,洗净,加蛋1只拌和,炖服。”

上一篇:天荞麦根 下一篇:天南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