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云南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761页(918字)

【概况】:

异名 刺球(云南)。

基源 为豆科甘草属植物云南甘草的根。甘草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云南甘草Glycy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et L.K.Tai,又名甘草籽(《中国经济植物志》)。

形态 多年生草本。

茎木质,高1~1.5m,小枝具棱。植株被黄色鳞片状腺体及白柔毛,具臭味。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7~15,披针形或狭卵披针形,长2~5cm,宽0.8~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毛,后脱落;小叶柄长约2mm;托叶披针形,被鳞状腺体。总状花序腋生,花多而密集,蓝色,长约7mm,花柄极短;萼长约5mm,萼齿5;花冠通常与萼近等长,旗瓣长约8mm,宽约3mm,长于翼瓣,翼瓣长于骨瓣,均有耳及爪。

荚果多而密集呈圆球形,长约1.8cm,径约6mm,密被长约5mm的褐色刺。

种子2,肾形,长约4mm,褐色。

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经济植物志》,795页,图6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500~3200m的林缘、山坡及草地。

分布于云南。

【化学】:

根及根茎含甘草次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5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和止痛,解毒。

主治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和解药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9g。

使用注意 不可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