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木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772页(8084字)

【概况】:

异名 楙《尔雅》),木瓜实(《别录》),铁脚梨(《清异录》)。

基源 为蔷薇科木瓜属部分植物的果实。木瓜属全世界有5种,中国皆产。

原植物 正品木瓜为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C,lagenaria(Loisel)Koidz.),又名木瓜(《纲目》),贴梗海棠、铁脚梨(河北),宣木瓜(安徽)。另有两种也较广泛作木瓜应用: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Cydonia sinensis Thouin),又名榠楂(《图经本草》),光皮木瓜(药材通称),木李、海棠(广州)。毛叶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Schneid.[C.lagenaria var.cathayensis(Hemsl.)Rehd.;C.lagenaria var.wilsoniiRehd.],又名木桃、木瓜海棠(《中药大辞典》)。

历史 木瓜载入《别录》,列为中品。《纲目》收载于果部,引苏颂语:“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着粉。”指出木瓜的产地(主产宣城),树形(如柰)、花期(春末)、花色(深红)、果形(大如瓜、小如拳)、果色(黄)等,即为今日之皱皮木瓜无疑:又谓:“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和圆子也。”据此,药用木瓜不止一种,而以“宣木瓜”,即皱皮木瓜为药用之正品。

形态 皱皮木瓜为灌木,高达2m,枝有刺;小枝圆柱形,微曲,无毛,紫褐色或黑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9cm,宽1.5~5cm,先端急尖稀圆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尖锐锯齿,无毛;叶柄长约1cm;托叶大形,草质,肾形或半圆形,长5~10mm,宽12~20mm,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先叶开放,3~5朵簇生于二年生老枝上;花梗粗短,近于无柄;花直径3~5cm;萼筒种状,外面无毛,萼片5,直立,长约萼筒之半,全缘或有波状齿及黄褐色睫毛;花瓣5,猩红色,稀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0~50,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基部合生,约与雄蕊等长。

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4~6cm,黄色或带黄绿色,有稀疏不明显斑点;味芳香;萼片脱落;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49页,图版48:1-5)

生境与分布 栽培或野生,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和西南各地。

木瓜与皱皮木瓜不同之处在于:枝无刺。

叶边有刺芒状锯齿,齿尖,叶柄均有腺: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边有腺齿。

花单生,后于叶开放;花萼片有腺齿,反折。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cm,暗黄色,木质。其果皮干燥后仍光滑,不皱缩,故称“光皮木瓜”。

分布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广东、四川。

毛叶木瓜与皱皮木瓜不同之处在于: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幼时下面密被褐色绒毛,叶边有芒状细锯齿;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长8~12cm,宽6~7cm,黄色有红晕。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西。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为好。

3月~4月上旬或9月下旬~11月上旬以分株繁殖为主,即将母株基部萌蘖生长的枝条连根一起分株,按行株距2.5×2m穴栽;或于春季用种子育苗,播前种子冷浸24小时,按行距33cm、深4~5cm,开沟条播,次年春或秋季移栽定植。亦可用压条和扦插繁殖。栽后,每年需中耕除草2~3次。春、冬两季各追肥1次,以人畜粪、堆肥和饼肥开沟环施。休眠期间进行修剪整枝,使树形内空外圆,以利结果。越冬前须壅土培根。

采集 夏、秋季果实绿黄色时采摘,置沸水中烫至外皮显灰白色,捞出,晒至外皮起皱时,纵剖为2或4块,再晒至颜色变红为度。若日晒夜露经霜,则颜色更为鲜艳。

皱皮木瓜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浙江。

鉴别

性状 皱皮木瓜卵圆形或长圆形,多纵剖为两瓣,长4~9cm,宽2~5cm;外表面棕红色或紫红色,因干缩而有多数不规则的深褶和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细腻,中心有凹陷的子房室,种子大多已脱落。种子红棕色,三角形略扁平。气微,味酸涩。

光皮木瓜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多纵剖为2~4瓣,长4~9cm,宽3.5~4.5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光滑无皱纹,或稍带粗糙;剖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种子多数,密集,每子房室内40~50粒,通常多数脱落。

种子扁平三角形。

气微,味微酸涩,嚼之有砂粒感。均以质坚实、味酸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深棕色,气微,味酸,涩。

①石细胞无色、淡黄色或橙黄色,呈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类三角形或类方形,直径12~82μm,长至136μm,壁厚5~20μm,层纹大多明显,孔沟细,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 ②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壁较厚,极皱缩,细胞界限不清楚,含棕色物。

③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末端多圆钝,直径11~27μm,木化,常有不规则纵裂纹,初生壁有时稍分离,胞腔内含棕色物。 ④中果皮薄壁细胞淡黄色或棕色,皱缩,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4~9μm。

另可见色素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2) 光皮木瓜粉末:红棕色,嚼之有沙粒感。

①石细胞微黄色,呈类圆形、长圆形、类方形或类三角形,有的一端狭长,直径22~100μm,长至165μm,壁5~27μm,壁极厚者几无胞腔,层纹明显,孔沟稍粗,大多分枝,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或红棕色物,少数石细胞并含淀粉粒,或棕色物中包埋有草酸钙方晶。 ②果肉薄壁细胞(原花托部分)胞腔内充塞黄棕色物,其中包埋有淀粉粒及方晶。

③纤维成束,有时上下层交错排列,纤维直径11~33μm。

④草酸钙方晶散在或包埋于薄壁细胞内的棕色物中,直径4~22μm。

另可见淀粉粒、色素块。(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2-203)

理化 ①取样品粉末2g,加14m10.5%盐酸乙醇溶液,置水浴上回流10分钟,趁热滤过(若不回流,可在室温下浸24小时后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0.8%CMC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醇(2:7:4)为展开剂,以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抗坏血酸为对照。展距10cm,喷以溴甲酚绿试液(显黄色斑点为正反应)或甲基红试液(显红色斑点为正反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71-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温浸(50℃,4小时)提取,离心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含原生药0.5g),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乙酸乙酯-氯仿甲酸(6:3: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以0.2%溴甲酚绿试液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71-2)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略泡,蒸透,趁热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

皱皮木瓜果实含皂甙、黄酮、鞣质,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维生素C等[1]又含反丁烯二酸、齐墩果酸等[2,3]

木瓜含苹果酸、酒石酸、拘橼酸、抗坏血酸等[4]。毛叶木瓜含苹果酸、抗坏血酸、酒石酸、黄酮类和皂甙等[4]

附 皱皮木瓜叶含柚皮素葡萄糖甙、槲皮素、山柰酚-3-三葡萄糖甙、异绿原酸。花含天竺葵素(Pelargonidin)及其3-半乳糖甙、矢车菊素葡萄糖基半乳双糖甙、越桔花青甙(Idaein)、白除虫菊甙(Chrysanthemin)及翠菊甙(Callistephin)[4]

木瓜叶含忍冬甙(Lonicerin)、表儿茶素[4]。毛叶木瓜叶含绿原酸、儿茶素[4]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349 [2]中草药通讯 1976;7(6)∶15 [3]中草药 1983;12(11)∶528 [4]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5

。【药理】:

①抑菌作用 以木瓜水溶性部分中分离提取木瓜酚经体外抑菌试验证明,其抑菌作用较为明显,对各型痢疾杆菌抑菌圈为19~28.6mm[1]

②保肝作用 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急性肝损伤病理模型给予10%木瓜提取液ig,5~6ml/只,即300mg/100g体重/d,共10d,经病理检查有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变;防止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促进肝细胞修复作用;还有显着降低SGPT的作用[2]。 ③抗肿瘤作用 2.5%的贴梗海棠结晶溶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较高的抑制率[3];初步认为有效部位在有机酸(苹果酸、反丁烯二酸等)[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杂志 1984;64(11)∶689 [2]福建中医药 1985∶16(6)∶35 [3]中草药通讯 1975;6(6)∶18 [4]中草药通讯 1976;7(6)∶15

。【药性】:

性味 酸,温。

①《雷公炮炙论》:“香、甘、酸。” ②《别录》:“酸,温。” ③《千金·食治》:“酸、咸、涩,温。” ④《药品化义》:“酸,凉。” ⑤《玉楸药解》:“辛、涩,微寒。” ⑥《中药志》:“酸、涩,温。”

归经 肝、脾经。 ①李杲:“入手足太阴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兼入足厥阴经。” ④《本草正》:“入脾、肺、肝、肾四经。”

功效 平肝舒筋,和胃祛湿。

主治 吐泻转筋,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湿痹,拘挛,脚气,水肿,痢疾。 ①《雷公炮炙论》:“调营卫,助谷气。” ②《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③《食疗本草》:“治呕啘风气,吐后转筋,煮汁饮之。” ④《本草拾遗》:“下冷气,强筋骨,消食,止水痢后渴不止,作饮服之。双脚气冲心,取一颗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

又止呕逆,心膈痰唾。” ⑤《海药本草》:“敛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止渴。” ⑥《日华子本草》:“止吐泻奔豚及脚气水肿,冷热痢,心腹痛,疗渴。” ⑦王好古:“去湿和胃,滋脾益肺。治腹胀善噫,心下烦痞。” ⑧《日用本草》:“治脚气上攻,腿膝疼痛,止渴消肿。” ⑨《本草再新》:“敛肝和脾胃,活血通经。” ⑩《中药志》:“风湿痹痛,脚气肿痛,菌痢,吐泻,腓肠肌痉挛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或泡酒服。

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①《食疗本草》:“不可多食,损齿及骨。” ②《医学入门》:“忌铅、铁。” ③《本草经疏》:“下部腰膝无力,由于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伤食脾胃未虚,积滞多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五加皮,治下肢肿胀,步行艰难。

②配独活,治下肢风湿,关节肿痛。 ③配黄柏、萆、治湿热脚气,腿足红肿热痛。 ④配薏苡仁(炒),治足趾关节痛;脚痛。 ⑤配槟榔、吴茱萸,治湿脚气,丝虫病,湿痹,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或冷木疼痛,或风湿流注,脚痛不可着地,筋脉肿大,以及脚气冲心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

⑥配当归、威灵仙,治关节酸痛,麻木不仁。 ⑦配肉苁蓉、膝,治肾虚,腰膝沉重无力,腿重筋拘。

⑧配乳香、没药,治项强筋急。 ⑨配当归、续断,治血虚转筋。 ⑩配茴香、吴茱萸、治霍乱吐泻,转筋闷乱。

⑾配木香,治吐泻。 ⑿配补骨脂、肉豆蔻,治脾肾久冷,时复泄泻,两腿转筋。 ⒀配车前子、罂粟壳,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

⒁配白扁豆、玉米,治胃炎。 ⒂配陈皮、半夏,治痰多呕逆,不思饮食。 ⒃配甘菊、艾茸,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⒄配桑叶、大枣,治脐下绞痛。

方选和验方 ①木瓜丸(《太平圣惠方》)治湿脚气,上攻心胸,壅闷痰逆:木瓜、陈皮、人参各30g,槟榔60g,桂心、丁香各15g。研末,炼蜜为丸,如悟桐子大,每服30丸,生姜汤下。 ②木瓜丸(《杨氏家藏方》)治风湿客搏,手足腰膝不能举动:木瓜1枚,青盐15g。上用瓜去皮脐,开窍填吴茱萸30g,去枝,将线系定,蒸熟细研,入青盐15g,研令匀,丸梧桐子大,每服40丸,茶酒任下,以牛膝浸酒服之尤佳。

食前服。 ③木瓜丸(《御药院方》)治腰痛,补益壮筋骨:牛膝60g(温酒浸,切,焙),木瓜1枚(去顶、穰,入艾叶30g蒸熟),巴戟(去心)、茴香(炒)、木香各30g,桂心15g(去皮)。上为细末,入熟木瓜并艾叶同杵千下,如硬,更下蜜,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空心盐汤下。 ④木瓜散(《太平圣惠方》)治产后霍乱,吐泻烦闷,欲作转筋:木瓜90g,藿香60g,人参、黄芪、白术、五味子各45g,当归、茯苓各30g。

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水煎服。 ⑤木瓜散(《普济方》)治赤白痢:木瓜、车前子、罂粟壳各等份。

上为细末,每服6g,米饮调下。 ⑥木瓜汤(《三因方》)治吐泻转筋:木瓜干30g,吴茱萸15g(汤7次),茴香0.3g,炙甘草3g。上锉为散,每服12g,加姜3片,紫苏10叶,水煎去渣,食前服。 ⑦木瓜汤(《峰普济方》)治泻不止:米豆子60g,木瓜、干姜、甘草各30g。

为细末,每服6g,米饮调,不以时。 ⑧木瓜茱萸汤(《世医得效方》)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木瓜、槟榔各60g,炒吴茱萸30g。

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服。 ⑨鸡鸣散(《证治准绳》)治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或麻木冷痛,及风湿流注,脚痛不可着地,筋脉肿大:槟榔7枚,陈皮(去白)、木瓜各30g,吴茱萸、紫苏叶各9g,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15g。水煎,两次药汁相和,凌晨分为3~5服,空腹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⑩甲亢煎(中医杂志 1987;(2))治甲状腺机能亢进:木瓜、白芍、乌梅、沙参、麦冬、石斛、扁豆、莲肉各10g。

柴胡、桑叶、黑山栀各6g,昆布10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太平圣惠方》:“治吐泻转筋:木瓜1枚(大者,四破),陈仓米15g。上件药,以水400ml,煎至300ml,去滓,时时温20ml服之。

又:《圣济总录》木瓜汁200ml,木香末3g。上2味,以热酒调下,不拘时。” ②《常用中草药图谱》:“治夏天饮食不慎,腹痛腹泻,腓肠肌痉挛及小儿疳积,腹胀腹泻:木瓜6~12g,水煎服。” ③《千金方》:“治小儿洞痢:木瓜捣汁服之。”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肠炎:鲜木瓜去皮,切成块状或片,拌蜂蜜或白糖食。” ⑤《常用中草药图谱》:“治关节酸痛麻木:木瓜浸酒服。” ⑥《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荨麻疹:木瓜18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在本方内加入红糖少许。” ⑦《中国药学大辞典》:“治杨梅结毒:木瓜为末,白汤吞服9g,日5服。” ⑧《食疗本草》:“治脚膝筋急痛:木瓜煮令烂,研作浆粥样,用裹痛处,冷即易,一宿3~5度,热裹便瘥。煮木瓜时,入一半酒同煮之。” ⑨《奇效良方》:“治干脚气,痛不可忍者:干木瓜1个,明矾30g,煎水,乘热熏洗。” ⑩《名医录方》:“治脚气肿急:用木瓜切片,囊盛蹈之。” ⑾《食疗本草》:“治脐下绞痛:木瓜1~2片,桑叶7片,大枣3枚(碎之)。以水400ml,煮取500ml,顿服之。” ⑿太平圣惠方》:“治发槁不泽:木瓜浸油梳头。” ⒀《医林集要》:“治反花痔疮:木瓜为末,以鲜身上涎调贴之,以纸护住。”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寒湿腰痛:木瓜、牛膝各9g,制附片6g,苡米仁30g,水煎服。” 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腿膝疼、腰脚不遂:木瓜、海桐皮、石南藤各9g,威灵仙3g。水煎服。

又方:木瓜、牛膝各9g,水煎服。” ⒃《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足趾关节痛,脚痛:木瓜12g,威灵仙6g,研为粗末,水煎去渣服。” 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子宫脱垂(阴挺、阴茄):木瓜、何首乌各250g,黑豆1000g。共研细末为丸,早、晚各服9g,开水送下。

” ⒅中华医学杂志 1984;(11):“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木瓜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13g,每日3次,每次口服5片。5~7天为1疗程。

” ⒆福建中医药 1987;(2):“治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木瓜冲剂,每包含生药5g,每次1~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减半。”

【医药家论述】:

①雷斅《雷公炮炙论》:“凡使,勿误用和圆子、蔓子、土茯子,其色样外形真似木瓜,只气味效并向里子各不同。苦木瓜皮薄,微赤黄香,甘酸不涩,调荣卫,助谷气,向里子头尖。一面方,是真木瓜。若和圆子,色微黄,蒂核粗,子小圆,味涩微咸,伤人气;蔓子颗小亦似木瓜,味绝涩不堪用;土茯子似木瓜,味绝涩,子如大样油麻,又苦涩不堪用,若饵之令人目涩、目赤,多筋骨痛。

” ②李时珍《纲目》:“木瓜所主霍乱吐利转筋,脚气,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虽主筋,而转筋则由湿热、寒湿之邪伤脾胃所致,故转筋必起于足腓,腓及宗皆属阳明。木瓜治转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则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温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泻木以助金也,木平则土得令而金受荫矣。

《素问》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孟诜云:多食木瓜损齿及骨。

皆伐肝之明验,而木瓜入手、足太阴,为脾肺药,非肝药,益可征矣。” ③张景岳《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气滞能和,气脱能固。”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木瓜,酸涩而温,止属收敛之品,何书备着其功曰理脾、舒筋、敛肺?缘暑湿伤人,挥霍撩乱,吐泻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伤元气,损营卫而败筋骨。木瓜气味酸涩,既于湿热可疏,复于损耗可敛,故能于脾有补,于筋可舒,于肺可敛,岂真肺胃虚弱,可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过,则又损齿与骨及犯癃闭,以其收敛甚而伐肝极,奈人仅知理脚,而不审其虚实妄投,殊为可惜。” ⑤周岩《本草思辨录》:“考古方用木瓜之证,如脚气、脚痿、腹胁胀满,多与辛温药为伍,不外驱寒湿之邪,辑浮散之气,虽功在降抑,而终不离乎敛,故其治筋病于转戾为宜,拘挛则非其所长。”

上一篇:木田菁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