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飞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963页(2464字)
【概况】:
异名 水飞雉、奶蓟、老鼠筋(《水飞蓟的综合利用》)。
基源 为菊科水飞蓟属植物水飞蓟的瘦果。水飞蓟属全世界约2种,中国引种栽培1种。
原植物 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L.)Gaertn.(Carduus marianus L.)
历史 本品原产南欧和北非,自古即为民间草药,用于治疗肝胆等疾病。本世纪60年代末H.Wagner为代表的德国药学家,从其种子中提取得新型黄酮类化合物,总称为水飞蓟素(Silymarin),主要成分为水飞蓟宾(Silybin),并经药理实验证明,具有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对抗多种肝脏毒物所致的肝损伤,且毒性极低,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
中国早在50年代初,即由英国引入,但不知其药用价值,仅作观赏。70年代初再度引入,据报道它除在医药方面可以利用外,还可作油料、饮料、蜜源及观赏等用。
目前引入我国有紫花水飞蓟和白花水飞蓟两个品种,白花水飞蓟的种子,含水飞蓟宾约0.13%,而紫花水飞蓟含量可达2.5%,制药应选紫花水飞蓟。
形态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20cm。
茎直立,分枝,有条棱,全部茎枝有白色粉质覆盖物,被稀疏蛛丝毛或脱落。莲座状基生叶与下部叶有柄,叶片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50cm,宽6~30cm,羽状浅裂至全裂;中部以上叶渐小,长卵形或披针形,羽状浅裂或边缘分裂,基部心形抱茎;全部叶两面绿色,具大型白色花斑,无毛,边缘或裂片边缘及顶端有坚硬黄色针刺,长约5mm。头状花序生枝端,多数但不组成明显的花序式;总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cm,总苞片6层,质硬,具长刺;花托肉质,具硬托毛;花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或紫红色,稀白色。瘦果椭圆形或长倒卵形,褐色;冠毛多层,刚毛状,白色。
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8卷.第1分册.136页.图版31∶2)
生境与分布 原产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及亚洲中部;现中国各地引种栽培。
。【生药】:
栽培 宜于凉爽干燥的气候,适应性较强,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沙滩地、盐碱地均可种植。
用种子繁殖,春、秋两季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采用点播或条播,行株距各40~50cm,深度2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分批间苗,点播地每穴留苗1~2株。苗期需勤除杂草,松土2~3次,用磷肥和氮肥追施1~2次。
气候干旱时须浇水,雨季应注意排水。一般无严重病害。
采集 春季采收叶,夏季采收种子。
鉴别 取干燥果实样品粉末20g,用石油醚(30~60C)脱脂12小时,脱脂后用乙酸乙酯回流提取18小时,提取液浓缩,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氯仿-乙醇(9: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三氯化铁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53)
贮藏 置干燥处,叶防霉,种子防蛀。
。【化学】:主要成分为黄酮木脂素类(Flavonolignans)[1]。
包括水飞蓟宾(Silybin),异水飞蓟宾(Isosilybin)、水飞蓟宁(Silydianin)、水飞蓟亭(Silychristin)、花旂松素(Taxifolin)[2]、聚水飞蓟宾(Silybinomer)、水飞木质灵(Silandrin-3-desoxy-isosilvbin)、水飞木宁(Silymonin-3-desoxy-silydianin)、脱氢水飞蓟宾[5]等。种子中含有槲皮素、多羟基苯基色满酮、氨基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软脂酸[3]及甜菜碱等[4]。
果实中水飞蓟宾含量较高,其次有水飞蓟宁[1]。
附 花、叶、茎中含单宁、D-儿茶酸[3]。
参考文献 [1]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5∶16(4)∶12 [2]CA 1988;109∶187374j [3]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科学出版社,1986∶185 [4]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 1981;(2)∶28 [5]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63
。【药性】:性味 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养肝利胆。
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脂肪肝、代谢中毒性肝损伤、胆石症、胆管炎及肝胆管周围炎等肝、胆炎症均有良好疗效,可使肝脏病患者自觉症状和某些生化指数如血清胆红素、白朊及球朊系数、凝血酶元、谷丙转氨酶等迅速改善。”
用法用量 内服:用水飞蓟宾(水飞蓟素、奶蓟素、西利马灵)治疗肝炎,口服每次70~140mg。每日3次,至少服5~6周。症状改善后,给予维持量,每次35~70mg,每日3次,用糖衣丸(每粒35mg)亦可。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复方水飞蓟丸(陕西新医药 1977;(2))治迁延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水飞蓟种子(去油),五味子各等量。
制成蜜丸,每丸含生药9g。剂量,成人以每日3次,每次1丸为宜,小儿酌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