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文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280页(2678字)

【概况】:

异名 花蛤(《梦溪笔谈》),黄蛤(《现代实用中药》),圆蛤(《药材资料汇编》),白利壳(《中药志》)。

基源 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

原动物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

形态 贝壳2片,坚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长5~12cm,高度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弯曲,位于贝壳背面中部略靠前方。

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楯面宽大,卵圆形。韧带黑褐色,粗短,凸出壳面。

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

顶部具有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皮常磨损落,使壳面成为白色。

贝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呈紫色。铰合部宽。

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2前主齿短而高,呈人字排列;后主齿强大,斜长;左壳具3个主齿和1个前侧齿,2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

足扁平,舌状。

生境与分布 多生活于浅海泥沙中,通常分泌胶汁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海水中,借潮流而迁移。分布于中国沿海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

。【生药】:

采集 4~10月捕捉。

捕捉后去肉,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地。

鉴别 本品略呈三角形,外面灰白色,近壳顶或全体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或被棕色薄膜,平滑而有光泽,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平滑,亦有光泽。质坚硬而重,断面显层状。气无,味淡。以光滑、黄白色、无泥垢者为佳。

。【化学】:

含蛤素(Mercenene),对小白肉瘤180和克雷布斯一2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还含碳酸钙、甲壳质等[1]。肉中含水分84.12%、蛋白质13.19%,脂肪0.8%。1kg鲜肉中含甜菜硷(Betain)4.4g、酐醣(Glycogen)4g。尚含维生素A、B、D[2]

参考文献 [1]中国动物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54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5

。【药性】:

性味 咸,平。

①《别录》:“咸,平。” ②《本经逢原》:“咸,平、微寒。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寒。”

归经 肺、肾经。 ①《注解伤寒论》:“走肾。” ②《长沙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③《中草药学》:“入肺、肾经。”

功效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

主治 口渴烦热,咳逆胸痹,瘰疬,痰核,崩漏,痔瘘。 ①《本经》:“主恶疮蚀,五痔。” ②《别录》:“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皿,崩中漏下。” ③《汤液本草》:“能制水。治急疳蚀口鼻,烧灰腊脂和涂之。坠痰,软坚,止渴,收涩固济。” ④《长沙药解》:“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慢性气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皮肤湿疹。” ⑥《中草药学》:“慢性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咳嗽,气喘,痰稠不易吐出,溃疡病,慢性胃炎吐酸水,肺结核咯血,瘰疬,瘿瘤,痰核等。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气虚有寒者不得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方脉正宗》:“治痰饮胶结不化,为咳逆,为胸痹者:文蛤30g(烧存性,研极细末),姜制半夏、胆星、厚朴、陈广皮、白芥子,于白术、枳实各30g(俱同麸皮拌炒)。上研为末,每早、晚各服3g。食后白汤调服。

” ②《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文蛤壳12g,海藻15g,牡蛎15g,夏枯草18g。水煎服。

” ③《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酒渣鼻:煅文蛤壳15g,轻粉7.5g,青黛12g,黄柏7.5g,煅石膏15g。研末加50ml光麻油调匀,外涂患处。

” ④《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胃痛:煅文蛤、香附各90g,共研末,每服9g,日服3次;或文蛤壳、栝楼等份,研末,每服6g,日服2次。” ⑤《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抽风,爪风:煅文蛤壳9g,广木香3g。共研末,每服12g,日服2次;或临发病前,黄酒冲服。” ⑥《青岛中草药手册》:“治中耳炎:文蛤壳(炒)3g,冰片0.3g,枯矾0.6g。共研末,吹入耳内。” ⑦《青岛中草药手册》:“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文蛤壳3g,章丹4.5g,冰片1.2g。研末,用液体石蜡制成药膏,用1:1000新洁尔灭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患部,表面覆盖纱布。每天涂药2次。”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结气,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也。恶疮蚀,五痔,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热为病,咸平入血除热,故主之也。更能止烦渴,化痰、利小便。”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文蛤粉,止咳逆,消胸痹,化痰软坚之药也。吴养元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

凡病水湿痰饮,胶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气而为咳逆,滞于血而为胸痹者,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如气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又如仲景书,论伤寒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以文蛤散主之。

此药捣研成散,用沸汤调服数钱,能分利湿之邪壅遏阳道,昔仲景用之,为因寒郁热,假此分利表间水气故耳。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剂。

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者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不能胜实结之热矣。”

上一篇:文冠果 下一篇:文鳐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