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打箭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350页(1043字)

【概况】:

异名 鞑新菊(《西藏常用中草药》),阿加塞窘、塞窘美多、塞窘、榜剋苦贡(藏名)。

基源 为菊科匹菊属植物川西小黄菊的花序。匹菊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有10余种。

原植物 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Bur.et Franch.)Ling ex Shih(Chrysanthemum tatsiense Bur.et Franch.)

历史 打箭菊为常用藏药。

唐代《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和清初《日珠本草》都有记载。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7~25cm。茎单生或少数茎簇生,不分枝,被弯曲长单毛,上部及紧接头状花序部份毛稠密。

基生叶叶柄长1~3cm,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7cm,宽1~2.5cm,二回羽状全裂,或二回掌状或掌式羽状分裂,一回侧裂片5~15对,末回侧裂片线形,宽0.5~0.8mm;茎叶少数,无柄,直立贴茎,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叶绿色,有稀疏长单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总苞直径1~2cm,总苞片约4层,外层线状披针形,长约6mm,中内层长披针形至宽线形,长7~8mm,外层基部和中外层中脉有稀疏长单毛,或全部苞片灰色,被稠密弯曲长单毛,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桔黄色或微带桔红色,舌片线形或宽线形,长达2cm,顶端3齿裂。

瘦果长约3mm,具5~8条椭圆形突起纵肋;冠状冠毛长约0.1mm,分裂至基部。

花果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11页.图643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500~5200m的高山草甸,灌丛或山坡砾石地。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化学】:

含黄酮、氨基酸、有机酸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9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消炎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头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