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灰栒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039页(762字)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叶和果实。

原植物 灰栒子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C.pekinensis(Koehne)Zabel.]

形态 落叶灌木,高2~4m;小枝圆柱形,棕褐色或红褐色,幼时被长柔毛。单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卵形至长圆卵形,长2.5~5cm,宽1.2~2cm,先端急尖,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被长柔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脱落;叶柄长2~5mm,具短柔毛。

花2~5朵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长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微具柔毛;萼筒钟状,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萼片5,三角形;花瓣5,先端圆钝,白色,带红晕;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2,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实黑色,椭圆形,直径7~8mm,内有2~3小核。

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143页.图版20∶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山麓、山沟及丛林中。

分布于华北及河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

【药性】:

性味 苦、涩,平。

功效 凉血,止血。

主治 鼻衄,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山西中草药》:“治烧伤烫伤:灰栒子鲜枝适量,火烤取油,外涂患处。”

上一篇:灰益母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