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防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127页(1936字)
【概况】:
异名 云防风(《中药志》),西防风(《四川中药志》),西风(四川、云南),三叶防风、鸡爪防风(云南)。
基源 为伞形科西风芹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部。西风芹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16种。
原植物 竹叶西风芹Seseli mairei Wolff为竹叶防风的主要品种和多毛西风芹S.delavayi Franch.松叶西风芹S.yunnanensis Franch.在部分地区也作“防风”或“云防风”药用。
历史 据考《滇南本草图说》所载竹叶防风即指本品。
形态 竹叶西风芹为多年生草本,高15~80cm,光滑无毛。根茎短粗,存留有枯鞘纤维;根圆柱形,末端渐细,褐色,剖面白色,带甜味。茎单一,圆柱形,髓部充实。基生叶具长柄,叶柄长8~18cm,但也有仅长2cm的;叶片薄革质,略带粉绿色,一~二回3出式全裂,裂片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长2~12cm,宽2~12mm,有时宽至4cm,全缘,边缘反曲,近平行脉3~10。复伞形花序直径2~4.5cm;总苞片无,有时有1~2,细小,脱落;伞辐5~7,不等长,长1.5~3.5cm;小伞形花序有花12~18;小总苞片6~10,基部联合,披针形;花柄粗壮,不等长;花瓣黄色或淡黄色,近方形或长圆形,有3条红棕色脉纹,以中间一条最显着;萼齿细尖不明显;花柱基圆锥形。双悬果卵状长圆形,分生果横剖面略呈五边形;每棱槽内油管1~2,合生面油管4。
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189页,图版76∶1-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0~3200m的向阳山坡疏林下、草丛和旷地土坡。
分布中国西南及广西。
多毛西风芹与竹叶西风芹不同之处为:茎、叶片两面、花序梗、伞辐及小总苞片等均密生白色短硬毛,花瓣外面亦有白色柔毛。果实卵状近球形,密生白色粗毛;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第2分册,189页,图版76∶8-14)生于海拔1700~4500m的高山草坡。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
松叶西风芹与上述两种的区别为:叶片为二~四回3出式全裂,末回裂片线形,极少数为线状披针形,长0.7~6.5cm,宽0.5~3mm。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191页,图版77∶1-8)生于海拔600~3100m的山坡林下或草、灌丛中,也有生于疏林、山沟阴湿处的。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
。【生药】:采集 春、秋季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产于云南、四川。
鉴别 根圆锥形或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枝,长10~20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根头部有时膨大,或缩小,顶端有明显下陷的茎痕,四周有细环纹和残存的叶鞘纤维,根部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横长而凸起的皮孔,有时可见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中央为黄色的木部,皮层占根的大部分,白色,散生棕色油点,接近形成层部尤多。气香,味微甘而涩。
以条肥大、外皮细黄、内心、显菊花心,有油质,味甘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 ①《滇南本草》:“辛,温。” ②《四川中药志》:“甘、辛,温。”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膀胱三经。”
功效 解表,祛风,胜湿。
主治 感冒,风寒湿痹,痈肿疮疡,破伤风。 ①《滇南本草》:“泻肺气(一作泻脾),治风,通行十二经络。(疗)一切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痈肿等症。
杀附子毒。” ②《四川中药志》:“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