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3页(834字)

自称“白子、白尼”,旧称“民家”,他称“那、勒墨”,史称“白人”或“僰人”等。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湖南大庸、桑植,贵州毕节,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总人口有159万多(1990年)。云南土着民族之一。

发展进程中与南迁的古氐羌人,楚蜀人,大量汉人及当地乌蛮等兄弟民族通婚较多,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形成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唐时白蛮首领参加南诏地方政权,并先后建立过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短暂的地方政权。最后于宋代建立大理国,历时300余年。

元灭大理国后,仍重用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授予土司官职。明代以后较大的土司被改土归流,地主经济迅速发展。

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剑川举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武装起义,揭开了滇西北游击战争的序幕。

与滇西各族人民一起为全云南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为汉、藏缅语混合语言类型。历史上使用汉语文比较普遍,曾用汉字的音和义再加上一些新造字来记录白语,称为“古白文”。

崇信本主,佛教亦相当盛行。白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解放前今云南怒江州福贡、碧江等县勒墨支系白族尚处在父系家庭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云、兰坪、鹤庆等县部分山区尚处于封建领主统治进入早期封建社会阶段,其他广大地区均处于地主制发展阶段。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历史上盛行火葬,明代以后渐改土葬。

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本主节,并有三月街、渔潭会、绕三灵等盛大街期和传统集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与周围汉族基本相同。1992年始,在大理市辖区内修建了州内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飞机场。文化艺术古老丰富,本民族的建筑、医学、史学、教育、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等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50年代创制了拼音白文,80年代白、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