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122页(538字)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勐连等县傣族使用的文字,也通行于布朗族地区。

13世纪下半叶开始使用。最初仅为经书文字用于佛寺内,后通行于官府和民间。源于婆罗米字母,属拼音文字类型,与缅甸掸邦的傣痕和泰国北部的傣允所用的文字相近,字体为圆形,行款从左向右横书。最初有41个字母,读音和顺序与巴利文字母基本一致。

后根据傣语特点增至56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48个,元音字母7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符号1个。辅音字母根据所拼声调的高低分为两组,每组各拼3个声调,使用两个声调符号。字母表外还有若干代表复合元音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符号。元音字母和韵母符号拼写时位于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组合成字,声调符号位于字的上方。

有许多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使用范围较广,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其中以卷帙浩繁的贝叶经最为着名。解放后经过改革,现共有42个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表示21个辅音音位,还有17个元音字母,13个复合元音、60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符号,并设计了两个声调符号。在书写上取消了原来的合体字,仅保留一些省略形式。

改革的新傣仂文声韵调系统清楚,文字结构严密,便于学习和印刷,在西双版纳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用,并出版了报纸、杂志、教材、唱词及各种读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