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傈僳文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51页(512字)
本世纪30年代基督教传入我国西南边疆,因传播教义的需要,缅甸籍克伦族教士塞耶巴多和傈僳族教徒合作创制了拉丁字母大写及其变体、倒置和反书形式的文字。
后英国传教士弗雷塞(J.o.Frazer)根据云南省腾冲县和盈江县一带的傈僳语音对其加以进一步完善。共40个字母,6个声调符号。声调符号用类似标点符号的“.”(点)、“,”(撇)表示。
“.”表示高平调,“,”表示中升调,“.,”表示次高平调,“.,”表示中平调,“;”表示次高降调,“:”表示中降调。
标点符号用一横,两横或点表示。“-·”表示句中停顿,“=”表示句号,专有名词音节间用“-”相连,如:LI-Su(傈僳)。每个声母的读音和韵母〔a〕相拼,〔a〕韵母的音节,不再写出A,如:k=〔ka〕,=〔kha〕。字母没有印刷与手写之分,也没有大写小写之别。以此种文字翻译了《新约全书》和《赞美诗》,因此各地教徒都程度不同地掌握这种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一些老文字书籍。在云南省各傈僳族地区出版三种报:怒江州有每周一期的《怒江报》;德宏州有《团结报》、丽江有《傈僳文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有不定期的《傈僳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