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708页(993字)

火葬是彝族普遍使用的葬法。

凉山彝区人死后穿上寿衣,屈身放在灵床上。什扎、依诺地区男右手向上侧身而放。布拖、甘洛部分地区坐放,以手托脸,犹如活人。男寿衣为新衣裤、新披毡,头戴新头帕,脚缠白裹腿;女寿衣为新衣裙、新毡衣、戴新的荷叶帽。

死者一般在家停放3-5天,举行吊唁。吊唁仪式隆重,特别是正常病故的老年人,全家支的亲友都要备酒前来,上百人,上千人的丧事场面经常可见。

办丧事时,嫁出的女儿都要通知回来,来时要带和酒等祭礼。随女儿来吊丧的客人一般人数都比较多,并且不穿孝服而着盛装,骑好

这支吊丧队伍由几个古代武士装扮的小伙子领头,他们手执一柄宝剑,一进村便边舞边唱:“嗬!吭一吭,吭一吭,妈妈的儿子是英雄,老人的女婿来吊丧”。

主人一方,几个同样装扮的人手执宝剑迎上去带路,边跳边唱:“嗬……嗬……,闪开些,让开些,迎接亲友到灵前”。在武士后面是身着盛装的妇女,她们头上系着悼念死者的黄绸,飘垂于身后。妇女之后是雄赳赳的骑手牵着跑马,骑手之后是吊丧的男宾,最后是手执长幡、祭帐的队伍。

吊丧队伍一直走到灵前致哀凭吊,并开始哭丧。吊唁过程中还要举行彝语称作“哇子里”、“侧格”和“阿古伙”的对唱、合唱等活动,所唱内容有创世史《勒俄特衣》、训世古诗《玛姆特依》,以及对死者的颂扬。

同时,请毕摩念诵《指路经》,为老人的灵魂指明通往祖先居住地的道路。

吊唁仪式结束后,将死者放置在用两条竖杠与横梁扎成的“Y”形架上,由4人抬到固定的火化场地。

火化场地彝语叫“砸夫”,一般都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一姓一处。到达后,连同担架置于柴堆上,头朝北,面向南,上盖新树枝叶,而后点火。这时形成哭丧高潮。之后,送葬亲友分食酒肉。

烧毕用青蒿秆作筷子将全身各部位骨灰各拣一点,包入白布送到置放祖先灵牌的山洞中。

其余骨灰扫净装于布袋撒到山上,再由大儿媳或小儿媳背一桶净水泼过,丧礼即告结束。青壮年死者不拣骨灰,用泥土掩埋。如是凶死,不入家支火化场地,一般抬到河沟溪流边烧过了事。

云南等地彝区火葬略有不同,火化时尸体蜷曲,男仰卧,女侧卧,用木架架起柴楼,直接将尸体放在火上烧。届时由毕摩念经给亡灵指路。火化前,亲友无论远近,都要牵牛羊带酒、肉等祭品来吊祭。来到离死人很远的地方,就要放声大哭,以声大为哀,不看泪之有无。

烧尸之后,将骨灰装入坛中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