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11-18 23:06:28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1203页(3175字)

针灸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经络、腧穴、刺灸技术以及防治疾病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临床应用为主,继承传统经验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针灸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内外妇儿等科许多种病症,起着主治或辅助治疗的作用,此外还被用于兽医临床。由于它操作方便,疗效确实,费用低,对有关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千百年来能在社会上世代流传,不断发展。

早在唐代,针灸就已向日本、朝鲜等国传播。20世纪50~60年代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与菌痢和70~80年代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急性脑血管病等的临床与机理研究成果,尤其是70年代针麻下施行手术的成果公诸于世以后,针灸被公认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43个病症针灸疗法并向世界推广,认为这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987年11月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由中国医师担任第一任主席,并把总部设在北京,这在我国所有自然学科中是首例。针灸学在中医药各学科中率先走向世界。

针灸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针刺工具从砭石演变到今天的不锈钢针与无菌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发展。传统针灸方法同现代科技的结合,促进了激光穴位照射疗法、电针疗法等众多新疗法的问世,揭示了借鉴并吸收科技进步成果的重要性,也反映针灸疗法向无创伤方式过渡的动向。

此外,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也较多地被引进实验针灸研究领域,终于导致实验针灸学的诞生,丰富了针灸学的内涵,这是针灸学发展的必然。实验针灸教学的开展结束了针灸专业教学无实验课的历史。

可以认为,针灸学是中医学科中最先引进现代科技技术,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探索科研开放格局最为活跃的学科。

50年代以来,经络研究始终是中国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经络的形态学研究陷入困境之后,学者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依据“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思路继续开展研究,经过探索,取得了显着的进展:(1)肯定了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的存在,揭示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2)能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经络的循行路线,其中以同位素示踪与经穴皮肤电阻抗的研究为多;(3)有人在经络线组织生理学研究中发现,围绕在某些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是经络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这显示经络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有其形态结构;(4)循经声信息检测和应用热象图仪显示感传引致的升温区循经迁延等也取得某些有意义的结果;(5)对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进行研究后认为,穴位功能有其相对特异性,内脏病变时在体表可出现某些规律性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客观测试,也可直接观察,结果能够重复,针灸可对脏腑功能产生调整作用。另外,中国学者还从不同角度提出某些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正在进行验证。

应当看到,过去多次出现的对经络研究某些夸张的报道,曾引起对此项研究的某些误解。有学者认为,过去的研究对经络的生物学特性重视不够。

循经感传现象虽已肯定,但经穴与脏腑的具体联系途径尚不清楚,脏腑活动调节规律也远未掌握。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把经络“线”与经穴-脏腑联系调节等功能活动分离开,孤立地去考察它的物质基础,所得结果可能会偏离经络的本质。

腧穴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展开。形态学研究迄今未能找到尚未被认识的特殊结构。

作为感受装置,腧穴的最主要结构基础是针感感受装置的结构,而作为效应装置,其结构基础同形成低电阻点、活动点、压痛点和穴位下硬结的结构基础密切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腧穴感受刺激的特点是:只有有限程度的适宜刺激,有其特殊的感觉阈限,对不同能量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

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可反映病候,检查腧穴可协助诊断并指导选穴。腧穴功能历来是用它的主治病症来表达的,有学者认为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结合治疗作用的研究,对腧穴功能作系统的表述将会逐步实现。至于腧穴功能特异性研究,迄今尚不够系统,总体上仍停留在效应观察的水平,有待深化。

有人发现腧穴有增强药物作用的功能,针药并用可增强针刺麻醉的效果,表明揭示产生腧穴与药物、针药结合协同作用的奥秘,会有利于利用腧穴功能的这一特性提高针灸疗效。

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技术,在刺灸方法有关参数的测定与分析比较、原理探讨等方面,也取得新的进展,并形成多种新疗法,研制不少新的测试、诊断和治疗器具,丰富了针灸治疗学的内容,也促进了经络、腧穴的研究。研究资料已证明,不同针刺方法引致的生理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灸法的温度曲线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同参数的电针刺激效应也是不同的。这些均提示在临床应用时应有所选择。研究资料还显示,针灸作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实验方案或评估针灸疗效时还需综合考察各有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孤立地强调其中某一因素而忽视其它因素,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妨碍客观地评估疗效或实验结果。

针灸的应用及其研究是针灸学术的主要方面,近年来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

如通过研制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总结老中医临床经验;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结合基础研究开展针灸治病的机理探讨;加强针灸治疗脏腑病的研究,尤以心脑血管病与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甲亢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乙型肝炎、过敏性哮喘、乳腺增生病、难治性肺结核和恶性肿瘤等)的研究引起更多的关注,取得重要进步;为适应社会新需求开展针灸戒烟、减肥等研究;开始重视针灸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的研究;针灸和药物并用的规律与提高疗效的研究已有可喜的苗头;重视在针灸治疗中对影响疗效的某些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如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灸疮化脓与否、施灸季节和施灸时疼痛与否对疗效的影响作了比较;进一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对针灸作用的影响,时间针灸治疗学的研究得到重视;艾灸法的应用与研究受到进一步重视,积累了新的科学资料;针灸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的探讨与交流较前活跃。但是,继承针灸老专家经验的工作尚待深化;日常针灸医疗中病种颇狭窄,长期形成的临床工作格局仍限制着针灸医疗潜力的充分发挥;重针刺轻艾灸、重治轻防的倾向依然未明显改变;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效果不显着;在医治心脑血管病、慢性乙型肝炎、恶性肿瘤、难治性神经精神疾病中,针灸还未能充分发挥一个方面军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注意,以期针灸这一非药物疗法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针灸治病与机理研究涉及到不少尚未被现代生物科学所认识的生命科学内容,其研究成果将为人体生命科学的进一步探索开辟新的思路与途径。

国际科学界把90年代定为“脑的10年”,针灸学科应在“脑的10年”所构划的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规划针灸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以求针灸学术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文注.实验针灸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

2 季钟朴.中医经络现代研究·序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健康报,1990,2(10)

4 张保真.健康报,1991,10(12)

5 陈汉平,等.上海针灸杂志,1989,1∶1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陈汉平教授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