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公平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3:51:11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741页(408字)

对助人行为原因的解释。

E.沃尔斯特等1970年提出。他们根据J.A.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努力在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同其他群体的投入和产出之间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

一个群体使另一个群体遭受损害时,产生不公平。发生在个体身上,肇事者或目击者经历了损害另一个人的事件后,会产生不公平感。

这时他们有好几种选择:(1)对受损害方进行补偿,以助人行为、自己受损失或谴责惩罚自己;(2)歪曲现实,避免自身受损失,如,贬低受损害者,否认自己有责任,从认识上把损害降到最低限度,以达到心理平衡。沃尔斯特等人认为,个人是否想帮助受损害者,取决于被损害理由的可信度,取决于帮助手段的充分程度。

肇事者或目击者认为有损害的理由时,就不大可能补偿对方;认为自己无正当理由又有帮助人的足够手段时,就可能提供帮助。不仅可应用于损害者与被损害者的人际关系、更为普遍的助人行为,也能应用于整个人际行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