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闯王

书籍: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9:15: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三卷戏剧卷》第341页(893字)

阿英着五幕话剧《李闯王》中的主人公,一位思想性格相当复杂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长期的农民革命运动的锻炼,多方面的复杂生活经历,养成了他“粗犷”而又“细致”、“豪爽”却又“狭隘”、“勇猛”而又“机智”、“仁慈”却又“残忍”等繁复而又多样的性格,而这一切,在他率军进京推翻明王朝后的新的斗争考验中表现得更为集中、明显。他富有军事才能,治军有方,赏罚严明。他英勇骁战,转战南北十五年中,锤炼出了他性格中的最大特点——不屈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宁武关一仗,他亲临前线督战,终于克敌致胜。

在未进入北京城前,他赞同李岩、顾君思等提出的,进京后要奉公守法,秋毫无犯,用政事的力量瓦解敌人的告诫,并制定了爱民政策。进城后,他也曾亲问民间疾苦,处决违纪掠财的兵士,亲自礼葬自杀身亡的宫女费贞娥,巡查刘宗敏拘押入质、勒索钱财之事。

他嫉恶如仇,对降官劝进严词驳斥,显现出“皇帝”的本色;但他又宽严分明,对长平公主、永、定二王等皇室勋贵都一一加以妥善安置,显示出政治家的胸怀。然而,他身上封建的农民思想、流寇思想与帝王思想,又造成了他性格中的种种弱点。

他“礼贤下士”却又忌贤忌才,他能从善如流而又猜忌多疑,他能“宽大”、“容忍”却又常带暴躁,固执己见。这些都使得他在如何对待吴三桂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上失算。

而导致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他身上强烈的帝王欲。“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封建帝王观念使他听信谗言而杀李岩兄弟,以致使军心由此涣散;个人英雄主义在他身上的恶性膨胀,使他爱阿谀、喜奉承,以致被一道宫墙把他同人民群众隔开。

兵败之后,他到普恩寺出家,穷年的忏悔中,他终于醒悟到那在血海中得到的教训:“自己已离开了人民,注定了要失败!”这一形象以其在中国农民革命史上的独特存在,印证了郭沫若同志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总结的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对于当时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革命队伍如何避免重陷历史复辙,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这一形象的思想上的成熟,艺术上的丰满,也为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尤其是历史剧创作,增添了富有光彩的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