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的生产消费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88页(674字)

廖仲恺(公元1877年~1925年)原名恩熙,又名夷伯,字仲恺,广东惠阳人。是近代追随孙中山,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杰出领导人,着名的国民党左派。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他继续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着有《廖仲恺集》。

廖仲恺消费思想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社会制度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而其思想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主要观点有:(1)认为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与消费有不同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掌握产品的分配权,因此生产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社会的消费,而是为使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的发展不仅不能使劳动者摆脱贫困,反而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造成“生产越多贫民愈众”。廖仲恺结合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分析该社会与消费的关系,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其认识是进步而深刻的。在此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则能很好地体现生产为消费服务的目的。使二者在互相促进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他认为,消费分生产消费和直接消费两部分。生产消费指生产资料的消耗,直接消费指人民生活资料的消费。他特别强调生产消费对生产发展的刺激作用,认为近代中国由于洋货输入使人们只注意生活消费而限制了生产消费,这是近代中国生产力不能突飞猛进的原因。(3)廖仲恺强调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互相适应,他认为最理想的生产消费关系是“使最大的生产,满足最大的需要”,使生产最大限度的为消费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