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投资分析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396页(1153字)

为了更好地解释消费者行为,将家庭的某些支出看成是类似于厂商的投资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传统经济学文献中,消费和投资是分开的,总需求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是指居民户对消费品的购买,用于投资的部分,是指厂商对生产要素的购买。家庭只进行消费和储蓄,不进行投资。

这种分析框架有时很难解释现实中某些消费者的行为。比如某人已有一所住宅,他却继续买进或建造多所住宅,这种购买没有“饱和点”的现象是传统经济分析所无法解释的。20世纪50年代起,舒尔茨(T.Schultz)和贝克尔(G.Becker)分别提出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理论,打破了关于消费和投资分离的看法。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资本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前者是“对物的投资”所形成的,后者是“对人的投资”所形成的。教育是“对人的投资”中最主要的,通过教育,人们提高了作为生产者的能力,即增加了“人力资本”。这样,一个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家长接受职业教育和子女上学等费用),过去算做“消费”,而现在则应既被看作“消费”,又被看作“投资”,从而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之间的界限变得难以划分清楚。

舒尔茨认为,教育比耐用消费品更具有“持久消费”的性质,它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因为它能增加人们未来的收入,而未来收入的增加又使人们获得“未来的满足”。

玛格丽特·伯克(Margret Burke)从“对物的投资”方面论述了家庭用于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也同样具有“投资”的性质。首先,有些耐用消费品被买进后,既可作为家庭消费品,又可作为物质资本,靠它们取得收入。

其次,有些耐用消费品被买进后,可以转卖出去或用于抵押借款,它们是使消费者易于获得现金的“流动资产”。再次,家庭在购买某些设备时,要考虑资本与劳动的替代率(即购买了家庭设备,可以节省对劳务的购买)。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厂商购买新机器时的考虑是相似的。最后,家庭买进的耐用消费品与厂商买进的机器一样,既有使用中的贬值(折旧)问题,又有由于陈旧过时而贬值的问题。

由于上述情况,家庭消费决策将出现两个新特点:第一,家庭对某些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不一定与实际收入发生直接联系。以购买房屋为例,如果从“消费”角度看,购买房屋无疑与买主的家庭实际收入有关,但如果从“投资”角度看,买主可以把购买建立在对投资收益(房租率、出售价格与买进价格之差额)的预期上,从而设法获得大大超过家庭实际收入的贷款。

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家庭已有的消费品的数量不再起限制继续购买的作用。只要有利可图,家庭对消费品的购买将不存在“饱和点”。

〖参〗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

上一篇:家庭构成分析 下一篇:家庭支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