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1935(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江西人民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第259页(7512字)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荣格1935年60岁时在伦敦的塔里斯托克(Taristock)诊所所作的系列讲座。讲座分5次,分别在5个晚上进行。每晚讲演1小时,讨论1小时。主要内容是心灵的结构、内容及对心灵进行探索的方法。各讲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是讲演,加之例证和具体分析工作的细节颇多,尚有一些讨论的内容,故本文只能管窥到他理论框架的主要内容。要详细了解他的理论尚须阅读他另外的着作。

第一讲 意识的诸功能(2)

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或它是无意识心理的产物的科学。无意识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通过意识来了解和表述它。

无意识是先天的,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无意识之中。意识的产生依赖自我。自我是一种复合的东西,是精神事件的情结。当情结从精神的内层领域和外部世界吸取各种印象,印象进入自我并与自我发生联系时,便成为意识。

意识有四个外部功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这些方面既可受意志的控制,又因自身特有的能量从而能表现自己。在不同的人身上,这四者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形成一个人特有的心理类型。而且在这四者之中,思维与情感相互排斥,感觉与直觉相互排斥,即二者不能在同一时间在同一人身上起相同的作用。不同心理类型的人(感觉型与直觉型,思维型与情感型)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形成人们心理的差异。意识的以上四个外部功能可被人的意识所区分,可以由意图或意志来控制,相对而言它们是“高级功能”。但就某一心理类型的人而言,当某一种高级功能占据主导地位时,其余的功能便成为低级功能。低级功能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区分,也不能由意图或意志来控制。所以,思维型(理智型)的人能控制思维却被害怕被情感所攫住;情感型的人却被情感占有而不能摆脱思想,尽管他害怕思想;直觉型的人总是力图把握未来可能的东西,而将眼前实在的事物视为谬误,不应该存在;感觉型的人属于现实事物之列,在给定的现实中生活,不能忍受缺乏既定的现实事物。

上述意识的外部功能在人与环境的联系中主宰或帮助人进行意识定向。下边所谈的意识的内部功能却是指能建立与处于自我之下的“阴影世界”里的事物联系的功能。它包括:第一,记忆。记忆能把我们与那些已从我们意识中消失的东西、与那些进入阈下或被丢失压抑的东西联系起来。第二是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即人以某种方式作出主观反应的倾向。这种反应或多或少是不公正、不准确、难以接受的,当事人也不愿承认自己受制于这种主观倾向。第三个内在因素是情绪,即排斥自我、占据人整个心灵的东西。它使人的自制力降低,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第四个内在因素是侵犯,即当人完全被无意识控制时,出现的不合需要的闯入意识状态的东西。这时意识的控制处于最低点。

第二讲 心理构造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的内容有三个源泉:周围环境、精神的内在领域(意识的内在功能)和无意识。无意识过程不能被探测或领悟到,只能通过其产物来了解它。根据能被意识识别的无意识产品(这些产品已跨入意识门槛)可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是一种非常相对的东西,即它能被意识所了解,只是在不同人身上被了解的程度不同,或在一个特定方面、在一个特定时刻,人不知道它的存在。集体无意识是根本不可能被意识到的核心层次。它可以在梦中出现,连做梦者本人也不会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集体无意识往往以投射的方式表露出来。即人可以从他人身上、由对他人的意识认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人的心理构造可由下图表示:

精神结构示意图

根据这个图,越是远离中心的地方,意识的力量越强,人就越能清醒地自我控制;反之,越是靠近中心部分,意识的力量越弱,而无意识的力量越强。当一个人整个地沉入无意识并完全成为它的俘获物时,他的自主活动是无意识的自主活动,丧失意识,便成为病态心理。

要接近、了解人的无意识通常有三种方法:语词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主动想象法。语词联想法的实施是这样的:先准备写有100个单词的表,告诉被试在听到和理解了刺激单词后尽可能快地对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另外的词作出反应,用秒表记下每次的反应时间。念完100个单词后,再重新把这些单词念一遍,让被试重复他先前的回答。被试在对刺激作出反应时间的长短和第二次回答与第一次回答的偏差和错误意义重大。因为通过这些东西可以发现被试隐匿的、以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情结”,即发现被试无意识中的东西。判断被试反应时间的长短,可以计算出其反应时间的平均数,然后衡量各个单词与联想词的反应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被试在联想时出现的各种干扰性反应来探测被试的无意识,因为这些干扰性反应是被试无意识的抗拒,而这恰好证明他在这方面有情结。在使用语词联想法时,若一个紧要的刺激单词引起被试不可遏止的情绪反应,产生一连串无关痛痒的联想,而下一个单词正好出现在这复发性情绪反应范围内,那么这时的反应便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更为强烈的效果。

第三讲 联想测试与释梦

关于联想测试的进一步解释。

情结是联想的凝聚,它是一种多少具有复杂心理性质的图象,有时具有创伤的特征,有时具有痛苦和不同凡响的特征。它难以把握,却又难以轻易被赶走,容易引起紧张和情绪反应。情结是有张力和能量的,它像一种不完整的人格那样行动。当它干扰人的意图时就好像受到另外的人或外部条件的干扰似的。情结类似于自我,具有某种意志力,当它解脱了意识控制后就可以与意识对话,犹如一个人身上具有两个人的心灵。正因为情结是一些联想的自由组合,有一种自己运动的倾向,企图在我们的意图之外独立生活,所以人的意识是不统一的。我们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其实不然,我们并非自己寓所的真正主人。我们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由一些不确定的(因不被了解所以难确定)情结或人格片断构成。由此可以说,研究一个作家创造的人物就能辨别出这个作家的心灵。而且,每一个情结都环绕着一个中心(类似核的东西),这即是此一情结的“意识”。各种情结又都围绕自我这个中心构成自我与各种心理内容的关系,这便是意识。

关于梦。

梦无遮蔽,只是我们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是它自己,在其后面或下面并不隐匿什么。了解梦并非要探寻心灵中的情结,而是为探求无意识对于情结做了什么。与弗洛伊德不同,了解梦不能用自由联想法,而是用“扩充”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寻找类似物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遵循联想实验的原则发现与梦有关的材料,了解梦的上下文。如有人梦到“简陋的农舍”,他可以联想到“水”或什么别的。这样“水”就成了梦者所言“农舍”的心理背景。由此扩展开去,便可联成一片,了解“农舍”的真正含义。梦是持续的精神过程的一部分,在其前面有段历史,在其后面也将有段历史。梦只是这个持续精神过程的短暂显现部分。所以,单个的梦可以任意加以解释,而这往往会导致不精确,必须把一个人的各个梦联结起来对照分析方能了解一个人每夜的无意识过程。

第四讲 析梦与心理治疗

有的梦不能只停留在做梦者个人的范围内讨论,因为这种梦包含一种原型图象,即做梦者的心理状态不只局限在个人的无意识当中,他的问题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是触及到人类的一般问题了。

用一般性观点进行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古埃及人很清楚这一点,如把个人疾病提升到更高的非个人水平上能产生疗效。东方人、古希腊医学在实际治疗中也依据这一原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人的心理与现代人很不相同,但古人与我们并无大的差别。我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或心理上的影响就能治病或有助于治疗。对于处于原始水平上、心理状态更为古老的人更是如此。在病人的疾病中,往往掩藏着特定的原型意象,若它能被正确揭示出来,病人就能被治愈;反之,若病人依赖于原型的愿望得不到恰当表述,他不得不退而依靠自身,于是便陷于病患的孤独无援的境地。当医生向病人指出,他的病患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人类普遍的,甚至也是神的疾患,有人与神同他作伴,那么就有疗效。现代精神疗法的原则类似于此:当医生把病人的苦痛和疾患与耶稣的苦难相比较,病人就能从自己的不幸和孤独中超越出来,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的命运考验最终是有益于人类的,是英勇和富有意义的标志,像神的受难与献身一样。当人自以为与神并列时,这种象征很可能将他的无意识充分调动起来,其力量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使机体重新作出正常的反应。

对待心理性病人,最重要的就是使之认识他的内心冲突绝非个人仅有,它同时是时代的通病,普遍的苦痛。这可以使病人与人类联系起来,而不致于孤立于所谓正常人之外。

挖掘病人梦中的原型图象,告知其病患为人类普遍所有,是人之常情,并使病人对此有所认识,对于治疗很有意义。这可以解决神经症病人的孤独感和耻于自己病患的状况。病人的孤独与痛苦,原因是他的意识与无意识完全分隔开了,若由原型图象找回无意识中的人类共有的东西,就把意识与无意识进行了巧妙的联结,即人的意识进入无意识的最深层次疾病就能得以治愈。当然这种工作是极尽艰辛的。

梦具有一种补偿机能,它是一种迹象、一种症状,表明的是个体与自己无意识的分隔,表明他在某一处偏离了他本身自然的道路。于是无意识就加以抵制,这种抵制便是一种矛盾,它首先在梦中表现出来。

解释梦应仔细调查其前因后果,因为梦总是个人的一个特别的问题。梦是自我调节精神系统的自然反应。它是多方面的、不可预料和深不可测的,我们得不出关于梦的总的理论。我们对人的内心所知甚少,无意识就是我们所不认识的心灵的东西。若人们能完全无误地解释人的梦,那就成了能洞悉人的内心的神灵了。但我们并非神灵。

有些梦由个人的材料构成,即它是个体无意识的反映,那么就可用个体的联想探测之;若梦主要是神话结构,那么就可用集体无意识了解之,这需要用必要的知识把梦的前因后果补充完备。在梦的集体无意识这一层次上,人与人实际上并无差别,但在个人层次上则各不相同。

原始人很注重神话梦,谓之“异梦”。而现代人很少做这种梦,因为我们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蛰伏在它下面的原型心灵。神话梦是一种集体的梦,它不只代表自己,它有集体的意义,在普遍意义上它本身即是真,在特定意义上它对于处于某种情况下的人来说是真。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崇敬这种梦,以为它表达了人类的普遍真理。

第五讲 转移的心理学及其处理

转移(Transference,又译移情)原为德文,意思是把某物从一处搬到另一处。在比喻用法中指从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转移所包含的心理过程是投射过程的一种特定形式,即转移是一种特殊的投射。投射是指把主观内容搬运到客观之中,主体的心理内容显得好像一直属于客体。转移通常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较少发生于人类主体与物质客体之间,这是二者的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是投射还是转移,都非出于自愿,它们都是自动、自发的事实,不受意志支配。一旦人发现自己在投射、转移,投射和转移就不复存在。

转移通常具有情绪性、强制性。情绪本身总在一定程度上使主体不能自制,它凌驾于自我的意图之上,主体摆脱不掉它。主体的这种不由自主状态被投射到客体上,这样就建立起一种牢不可破的纽带关系,对主体施加强制性影响。

任何一种情绪过程都会立即在别人身上引起相似的反应,这便是情绪的感染性。这种感染也是一种暗示。所以人的情绪往往是他所面对的其他人的情绪的一种反射。若一个人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内容与他人的无意识内容相同,则投射者的情绪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时两人都会陷入无意识的黑洞,进入一种分享状态。这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投射以及被相互的无意识紧紧维系在一起。在分享状态中,人还没有对主、客体进行有意识的区分。即使是分析家,若他对自己的某方面缺乏意识,而病人的投射又恰恰击中了他这一点,同样会与病人一起进入分享状态。

关于投射的内容,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弗洛伊德认为转移总是性欲的转移。实际上任何东西都能被投射,性欲的转移仅是许多可能的转移形式的一种。人的意识中的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容同无意识中被激发的内容一样都可能出现在投射之中。甚至可以找到这样一条规律:聚集起来的无意识内容首先通过投射而显现出来。任何被激发的原型都能出现在投射中,不是投射于外物,便是投射到他人、场景中,甚至投射到动物、事物上面,即投射可达到一切对象之中。

转移关系的强弱代表情绪的强弱,这种情绪是病人所占有的东西。转移的内容对主体越重要,转移关系就越强。转移失败时,它的强度作为一种能量将在另一处显示出来,如在另一种关系中或另外重要的心态中显现出来。若转移未能完成,全部被投射的能量会返回主体,这样,过去在转移中被浪费掉的能量又成为主体的宝贵占有物。

转移的原因可以是完全自发、不招自来的反应,即它是“一见钟情”,有时人还未见面就已出现了转移。

有一种恶性转移的形式,或是一种过度补偿:当分析医生和病人难以达到“相互一致”的协调状态时,医生或病人会用过度补偿试图弥补两人之间的裂隙。这就是为何病人爱上医生或医生爱上病人的原因。实际上这并非爱,而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激情或性欲。有时这种不协调以梦的形式出现。

孤僻的自恋病人孤立于世人之外,希望得到同情,却不采取任何措施,这就容易产生严重的转移。医生试图治疗是于事无补的。只能让病人自我煎熬,直至达到转移的“沸点”。当病人猛烈爆发说“我爱你”时,说明病人解开了防护自己的钢铁甲胄,过后病人的转移症就会消失。

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荣格认为转移是一种病态,是一种障碍,而非一种帮助。当转移被纳入意识后就可得到消解。刻意制造转移是错误的,无益于治疗的。

转移的治疗。

第一步,使病人认识到,靠投射并期待见到自己个人经历中有过的所有肯定和否定的权威图象,这只是在以孩童和小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一认识还只涉及客观的一面。要获得真正成熟的态度,他还必须从所有这些似乎给他造成麻烦的意象里看出主观价值。这些意象必须被他融进自己的心理之中,他必须弄清楚它们是怎样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的,如他是怎样将某个客体赋予一种积极的意义的,尽管实际上正是他才能够、也才应该促进这种意义的产生。同样,当他对客体投射否定的性质从而憎恨和讨厌这个对象时,他须明白,事实上是他把自己的卑劣的一面投射出去了,因为他更欣赏一种乐观、片面的自我图象。即让病人承认他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他有好、坏两个方面和高级与低级两种功能,他应对所有这些承担责任。

治疗的第二步:区分两种转移,并在让病人的意识认识个人的投射并瓦解它的基础上挡回病人发出的非个人图象的投射,即取消病人的非个人图象的投射行为,不是也不应该取消投射的内容。这是因为非个人的投射是难以瓦解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的重要因素,它是随时都在起作用的功能,人必须与之保持接触,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有赖于非个人意象的共同作用。原型在危险到来时都会加以干预,使人本能地加以调节,以增强人对外界诸因素的适应能力。宗教及其他类型的信仰团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治疗机构,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倾向,代表了集体心理运动的规律。

治疗转移的第三阶段:区别病人对医生的个人关系和非个人因素之间的不同。医生精心治疗病人,相互产生喜欢的情感,这是个人之间正常的反应,否则就不正常了。但认识非个人价值却有一定难度。若病人认识到非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他必然会加入宗教活动,即他把自己集体无意识的体验容纳入一种特定的宗教形式。若做不到这一点,即非个人因素缺乏受体,病人就会陷入转移,产生与医生的不正常关系,如产生救星情结这种原型意象。这时,就须用特殊的复杂方式把病人投射出的非个人价值还给他本人(荣格没讲“方式”是怎样的,他建议要想了解更多可参考他的其他着作,如《论“金花”》以及《心理疗法的目的》,见《荣格全集》第13、16卷)。

治疗转移的第四阶段:非个人意象的对象化。目的是将意识从客体上分隔出来,这样个人就不再把他的幸福或生命的保障寄托在自身之外的因素(如人、思想或情景)上,而是认识到这依赖他自己。所以应当寻求一种用个人方式体现非个人意象的方法,也就是使自己的非个人意象对象化,保持人与集体无意识的接触,防止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的基本功能脱节而迷失方向,产生自我冲突,变成神经症患者。

最后讨论了主动想象法。它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活动。做法是:全神贯注于头脑中的一幅图景,在它动起来后会变化发展下去。这实际上是无意识产生出的一系列意象,是无意识的对象化。由此即可分析病人并帮助病人找到致病的因素。当然这种方法仅适于一部分病人,对另外的病人则可能有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