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85页(1962字)

一、概述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又称范可尼贫血(Fanconi’s syndrome),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二、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贫血的一般表现,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常见皮肤色素沉着,或片状棕色斑,可有出血倾向及感染。

(2)有先天畸形,如皮肤异常、骨骼畸形(拇指缺如或畸形、第一掌骨发育不全、尺骨和脚趾畸形等)、泌尿生殖系特别是肾畸形或先天性心脏病等。体格矮小,小头畸形,智力低下,眼、耳先天异常。

(3)家族中有同样患者,10%~30%父母为近亲结婚。

2.实验室检查

(1)常有贫血,多呈大细胞性。也可先有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降低,最后呈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可仅一系或两系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显着减低,粒细胞内可见中毒颗粒。

(2)血红蛋白增高。

(3)骨髓象早期可有红细胞系增生和巨幼变,随病情进展呈现骨髓增生不良,脂肪增多,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和组织细胞增多。

(4)骨髓造血祖细胞培养显示CFU—E和CFU—C数量均减少。根据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生成BFU—E和CFU—E的多少,可分成5个等级。

1)无任何红系细胞生长,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2)无BFU—E生长,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3)BFU—E减少,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4)BFU—E稍减少,轻度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和(或)大红细胞增多。

5)BFU—E和CFU—E正常或稍少,血象基本正常,不需治疗。

(5)细胞遗传学检查可见染色体断裂、缺失及染色单体互换、核内再复制、环形染色体畸变等染色体不稳定表现。淋巴细胞培养加入DNA交联剂如丝裂霉素C、博来霉素等后,上述表现更为明显,可显示大量染色体断裂。

(6)胎儿血红蛋白增多和红细胞抗原持续存在,细胞中过氧化氢酶或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约半数患儿出现氨基酸尿(多为脯氨酸尿)。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不良,伴先天畸形,临床上可考虑本病,淋巴细胞培养加DNA交联剂后,出现大量染色体断裂等异常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三、评论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贫血的诊断已不再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先天畸形)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而向染色体变化和基因诊断发展,因而发现了既无贫血又无先天畸形的类型,加深了对本病的认识。目前认为,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或综合征,而且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临床表现更加多样。本病的细胞有多种生化特点和变化,但都不具特异性,在基因诊断未能普遍可行的情况下,当前最可信的实验诊断方法,仍是患者细胞经与DNA交联剂处理后形成染色体断裂的现象。在借此确诊的患者中,37%无先天性畸形,31%无贫血,7%两者皆无,说明该法可检出一些非典型病例。只有血常规和骨髓象异常而无先天性畸形者称Estren—Dameshek综合征。当然,也有些患者先有先天畸形,直到发生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才能诊断;也有的患者有先天畸形及骨髓衰竭,但无染色体断裂现象者,进一步表明基因及表型的多样性。60%患者骨髓细胞核型正常,34%有克隆性异常,除15号染色体外各条染色体包括XY染色体都可发生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患者细胞有A、B、C、D 4种互辅亚型,说明本病至少涉及4种不同基因,其中FA(c)基因已分离和克隆,定位于染色体9q,患者及其家族成员中10%~15%可发现此基因突变,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过去所提到的以对雄激素及皮质激素的反应来确定本病的诊断方法早已不再适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