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血液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35页(6674字)
(一)概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外周血及骨髓粒细胞明显增生、脾肿大为特征,经较长的慢性期,最后进入加速期,转变为急性白血病而告终。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为大多数病例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
(二)流行病学
CML占全部白血病的15%~20%,全球发病率为1/10万人口。国内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CML的发病率为0.36/10万人口,占全部白血病的13.4%。CML发病随年龄而增加,50~6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三)病因
CML的病因未明。电离辐射能增加CML的发病率,日本受原子辐射而诱发的白血病中,CML占20%;化学毒物及药物可诱发急性白血病,但引起CML者甚少,仅有DNA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致t(9;22)阳性白血病的少数报道;家族中多发CML病例罕见,单卵双胎者无同时或先后发病者,且也无Ph染色体检出。故遗传病因尚无证据,相反CML已被确认为一种获得性疾病。
(四)发病机理
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个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原因为:①病变累及中性粒细胞、嗜碱细胞、嗜酸细胞、红细胞系、巨核细胞,少数还涉及单核细胞;②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广泛存在于上述各细胞系,甚至部分B淋巴细胞;③各系细胞仅有同一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G)同工酶;④同一患者的22号染色体长臂断裂点均位于同一位置;⑤临床上患者常伴粒细胞系以外的异常,如血小板增多症。晚期急性变时,可转化为各系急性白血病。
(五)临床表现
约30%的CML患者无任何症状,常因健康查体发现脾肿大,或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明显升高,伴未成熟粒细胞,经检查而确诊。常见的临床表现为:①代谢亢进:造成乏力、消瘦、低热及出汗过多;②脾肿大:常伴左上腹不适、饱胀感及纳差;③胸骨疼痛和(或)压痛:由白血病细胞大量浸润所致,是白血病的特殊信号;④髓外浸润可形成原粒细胞瘤,淋巴结、皮肤、眼眶等为好发部位,常为急性变的先兆。
较少见的临床表现:①因高白细胞血症(>100×109/L)致相应器官循环障碍,引发阴茎异常勃起、视力模糊和(或)复视、耳鸣和(或)听力下降、呼吸困难和(或)发绀,及失语、谵妄、木僵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②由高尿酸血症诱发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及尿酸性肾病;③巨脾并发脾梗死或脾周围炎时,出现左上腹、左胸背及左肩痛,常随呼吸加重;④皮肤瘙痒、痤疮性荨麻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系列症状;⑤中性粒细胞皮肤浸润致痛性结节,即Sweet综合征。
(六)诊断
1.病史 最具诊断价值的是胸骨压痛和(或)自发疼痛;其次为脾明显肿大,或伴脾梗死、脾周围炎引起的相关症状;阴茎异常勃起虽甚少见,但颇具特异性,仅见于伴高白细胞血症的白血病;因代谢亢进及贫血所产生的症状最为常见,但特异性差。
2.体格检查 最重要阳性体征为脾肿大,巨脾者向下延伸至盆腔,脾梗死或脾周围炎者局部压痛明显,有摩擦感及摩擦音;胸骨压痛是重要体征,至少见于半数以上患者;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虽不常见,但如病理检查证实为原粒细胞瘤,则可明确诊断,并预示急性变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均明显升高>25×109/L,约半数患者>100×109/L,为高白细胞血症。未治疗者呈进行性升高。血涂片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70%~80%。慢性期时,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少见,各占3%及4%。95%的患者血片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ALP)阳性率及积分甚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通常无感染倾向。分类中嗜碱细胞均升高,大多在10%~15%以下;罕见病例达30%~80%,称为Ph阳性嗜碱性CML。嗜酸细胞也常增多,但程度低于嗜碱细胞,通常不超过10%;罕见病例以嗜酸细胞成为主要的粒细胞,称为Ph阳性嗜酸性CML。
2)血小板:约半数患者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1000×109/L,少数可>5000×109/L。虽然血小板功能常异常,但血栓或出血性并发症少见。血小板减少往往是进入加速期的信号。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活检的病理切片显示造血细胞占骨髓容积的75%~90%,脂肪组织明显减少。以粒细胞增生为主,红细胞系相对减少,粒红比高达(10~30)∶1。骨髓中嗜碱、嗜酸细胞常和外周血同步增加,巨核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CML诊断时,骨髓中即可检出网状纤维,随病程进展而增加,至晚期可成为骨髓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也预示CML已进入加速期。
(3)细胞遗传学:90%的CML患者可从骨髓或外周血中检出Ph染色体,加速及急变期可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包括Y染色体缺失以及其他的染色体易位,还可出现第2个Ph染色体。
(4)融合基因及融合蛋白检测:95%以上的CML患者,包括Ph染色体阴性者,均可检出BCR—ABL融合基因,及其所表达的相应融合蛋白。①DNA印迹法(southen blot):利用相应的探针检出BCR基因重排;②逆转录—多聚酶联聚合反应(RT—PCR);用相应的引物检出BCR—ABL融合基因转录产物的mRNA,是目前最灵敏特异的方法,达105~106细胞水平;③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可替代上述两种方法,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④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e):用于检测P210及其他几种融合蛋白。
(5)祖细胞体外培养:患者祖细胞体外培养显示CFU—GM明显增加,达正常的50倍,但必须取材于外周血,而骨髓培养往往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外,CFU—GM还存在分化缺陷、集簇增加、集簇/集落比值增加。
(6)血液生化:①尿酸:常升高,和体内造血细胞代谢旺盛及化疗后细胞破坏释放有关;②维生素B12:常明显升高至正常的10倍以上,其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故和血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③乳酸脱氢酶(LDH):常明显升高,可能和白血病细胞代谢升高,释放增加有关;④血钾、血糖及血氧:高白细胞血症患者血标本中如白细胞大量释放钾、消耗糖及氧,可造成高血钾、低血糖及低血氧的假象。
(七)分类与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典型CML,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必须具Ph染色体阳性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Ph染色体阴性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同时必须具有下列两项之一者: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成熟粒细胞>10%,原始细胞(Ⅰ+Ⅱ型)<10%;②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中性粒细胞为主,原始细胞(Ⅰ+Ⅱ型)<10%。
2.分期标准
(1)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仅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主要为中性中幼、晚幼、杆状和分叶粒细胞,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碱和嗜酸细胞增多,可有少量幼稚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及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4)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5)外周血CFU—GM培养:集落和集簇数较正常明显升高。
(2)加速期:具有下列任意两项者,即可诊断。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2)脾进行性肿大。
3)非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多。
4)外周血嗜碱细胞>20%。
5)外周血和(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但<20%。
6)骨髓病理有胶原纤维显着增生。
7)出现Ph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异常(8号、17号、19号及22号最为常见。)
8)对传统的抗CGL药物治疗失效。
9)CFU—GM增生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加,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3)急变期:具有下列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
2)外周血原始细胞(Ⅰ型+Ⅱ型)+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原始细胞(Ⅰ型+Ⅱ型)十早幼粒细胞≥50%。
4)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3.CML变异型
(1)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患者Ph染色体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患者通常脾仅轻度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幅度在(30~50)×109/L,绝大多数为成熟的中性分叶核细胞,嗜碱细胞通常不增多,ALP染色积分升高;骨髓也以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为主,病程进展和CGL大致相同。2001年WHO髓系肿瘤新分类方案已将CNL归入骨髓增生性疾病,而不再归属于CML。
(2)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Ph染色体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患者脾通常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幅度甚少>100×109/L。幼稚中性粒细胞<5%,而成熟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绝对数>1×109/L;骨髓中粒系增生明显,成熟单核细胞也轻度增多,幼红细胞比例常>15%,但各系基本无病态造血,或甚轻;病程进展快于CGL,疗效较差。2001年WHO髓系肿瘤分类方案已将CMML归入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生性疾病(MD/MPD)。
(3)幼年性CML(juvennile CML,jCML):发生于青少年的CML,大多数在临床表现、血液学改变及细胞遗传学和典型的CML一样,仅是同种疾病发生于年轻人。但另一种青少年CML,是一种不同于典型CML的疾病。①其Ph染色体阴性,BCR—ABL融合基因也阴性,也无其他染色体异常;②临床常有皮肤损害,病情进展迅速,雷同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③骨髓中粒和单核细胞系同时增生,原始细胞<20%;④血白细胞升高幅度低,不成熟粒细胞的比例较高,但嗜碱细胞正常或仅稍增多,而单核细胞>1×109/L;⑤具特征性的是血红蛋白电泳显示,50%的患者HbF升高,而HbA2减少,以及红细胞碳酸酐酶含量降低;⑥血小板常减少,骨髓巨核细胞也碱少。上述WHO新分类方案中,已将jCML归入MD/MPD。
(4)不典型CML(Atypical CML,aCML):aCML和典型的CML,在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中均有相类似的异常,但程度轻,故称为aCML(包括脾肿大、血白细胞升高幅度,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嗜碱细胞数)。此外,aCML常有贫血、外周血单核细胞轻度增多、1/3患者ALP积分升高、骨髓红系细胞相对较多,且伴多系细胞病态造血、随病程进展常以骨髓衰竭告终,而急性变少见。最主要区别在于其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均阴性,而常有其他染色体异常,如三体8。预后差于CGL,中数生存期仅1~1.5年。上述WHO新分类方案中,也已将aCML归入MD/MPD。
(八)鉴别诊断
1.类白血病反应 各种细菌性感染,尤其是结核感染、风湿性疾病、肿瘤、长期应用激素等均引起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还可在外周血中出现中、晚幼粒细胞,易误诊为CML。鉴别根据以下特点可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①有原发病,血象异常并随原发病好转缓解而消失;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常有中毒颗粒;③中性粒细胞ALP积分明显升高;④骨髓增生程度正常,中性粒细胞仅有核左移,而中性中幼、晚幼粒细胞的比例仍属基本正常;⑤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仅在少数难以区别时应用此项检查。
2.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再加上CML,均属骨髓增生性疾病。此组疾病都表现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可出现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故需和CML鉴别(表3—8)。
表3—8 CML和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鉴别
3.急性白血病 少数CML患者就诊时已届急变期,故应和相应的急性白血病鉴别。①能追溯到CML的病史者,则有重要价值,易于区分;②外周血和(或)骨髓中嗜酸、嗜碱细胞增多,提示有可能为CML急变而来;③巨脾者也要慎重考虑,是否有CML急变的可能;④检测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提示为CML急变期。但30%左右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其Ph染色体也阳性,有条件时应检测BCR基因的断裂点,或是否为P190融合蛋白。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CML中变异型CMML应和MDS的CMML相鉴别。①前者外周血白细胞常明显升高,而后者以正常或减少者居多;②前者骨髓各系细胞基本无病态造血,或程度很轻,仅累及粒系,而后者则较为明显,且至少涉及两系;③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5.原因未明的脾明显肿大 斑替综合征、肝硬化、血吸虫病、黑热病、疟疾、脾功能亢进症、脾型淋巴瘤等均可伴明显的脾肿大,经询问病史及有关检查寻找致病原因,且这些疾病均无慢性骨髓象特征均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