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概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骨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页(6878字)

一、骨折的定义、成因、类型及移位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完全或部分性中断。

(一)成因

创伤和骨骼疾病所致,后者如骨髓炎、骨肿瘤所致骨质的破坏、骨质疏松等疾病,轻微外力即发生骨折,称为病理性骨折(本章讨论创伤性骨折)。

1.主因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的部位。如打伤、撞伤及火器伤等。多为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损伤常较重。

(2)间接暴力:骨折距暴力接触点较远。大多为闭合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如走路不慎滑倒时,以手掌撑地,根据跌倒时上肢与地面所成不同角度,可发生桡骨远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或锁骨骨折等。

2.诱因

(1)与疾病的关系:全身及局部的疾病,可使骨结构变脆弱,较小的外力即可诱发骨折。

1)全身性疾病:如软骨病、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脆骨症、骨软化症等。

2)局部骨质病变:如骨髓炎、骨囊肿、骨肿瘤等。

(2)积劳性劳损:长期、反复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如长途行走),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如第2、3跖骨及胫骨或腓骨干下1/3的疲劳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3)与年龄关系:骨折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儿童骨质韧性大而刚度不足,易发生青枝骨折。老年骨质疏松,脆性大,加上年龄大行走协调性差易发生Colles骨折及股骨颈骨折,且骨折后不易愈合。

(二)分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附近的皮肤和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易受到感染。

(2)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感染。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行、斜行、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2)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其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3.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4.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类

(1)创伤性骨折: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为创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5.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行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性骨折,如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行骨折,由于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6.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

(1)新鲜骨折: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伤后3周以上的骨折,3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日就很难整复。

(三)骨折段的移位

1.骨折段移位的原因 大多数骨折均有移位,其发生因素如下:①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性质;②肢体远侧段的重量;③肌肉牵拉力,此种力量经常存在,可因疼痛肌肉发生痉挛而增强;④搬运及治疗不当。

2.骨折段移位的类型 一般有5种不同的移位。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1)侧方移位:远侧骨折端移向侧方。一般以近端为基准,以远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2)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3)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的纵轴而旋转。

(4)分离移位: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

(5)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长度因而缩短。

二、骨折的修复

(一)影响骨折愈合因素

1.年龄 儿童生长活跃,骨折愈合较成人快。例如同样是股骨干骨折,新生儿一般3~4周即坚固愈合,成人则需3个月左右。

2.全身健康情况 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好,如患营养不良、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恶性肿瘤等疾病时,均可使骨折延迟愈合。

3.局部因素

(1)引起骨折的原因:电击伤和火器引起的骨折愈合较慢。

(2)骨折的类型:嵌入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因接触面积大,愈合较横行、粉碎性骨折快。闭合性较开放性骨折快。

(3)骨折部的血运情况:此因素对骨折愈合甚为重要。长骨的两端为松质骨,血液循环好,愈合较骨干快。一些由于解剖上原因,血液供应不佳,骨折愈合较差,如胫骨下1/3骨折,腕舟骨、距骨和股骨颈的囊内骨折愈合均差。

(4)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火器伤时,枪弹、弹片等穿入体内引起的骨折。软组织广泛损伤、坏死、缺损,骨折处缺乏保护均影响骨折的愈合。

(5)感染:开放性骨折,若发生感染,可形成骨髓炎、死骨及软组织坏死,影响骨折愈合。

(6)神经供应的影响:截瘫、小儿麻痹和神经损伤的患者肢体骨折,愈合较慢。

(7)软组织的嵌入:两骨折段间若有肌肉、肌腱、骨膜、韧带等软组织嵌入,骨折可以不愈合。

4.治疗方法不当

(1)复位不及时或复位不当:没有及时将骨折复位,复位时方法不当,特别是手法复位粗暴以及多次复位,均可进一步破坏局部血运,从而影响骨折愈合。

(2)过度牵引:过度的牵引可以使两骨断端间的距离增大,骨痂不能跨越断端,影响骨折愈合,牵引过度也可使机化的毛细血管发生绞窄,影响血运,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

(3)不合理的固定:固定范围不够、位置不当、过于松动及时间过短,都会在不同的阶段增加骨折端应力的干扰,或者造成骨折端接触不良均可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4)手术操作的影响:切开复位内固定时造成骨膜的广泛剥离,不仅影响了骨膜的血运,也可导致感染。在开放骨折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可以造成骨缺损,影响骨折愈合。

(5)不正确的功能锻炼:违反功能锻炼指导原则的治疗,可以使骨端间产生剪力、成角或扭转应力,均可影响骨折的顺利愈合。

综上所述,治疗应该是为了保证骨折的正常愈合,但如果不了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和愈合条件,就不能针对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带来不应发生的后果。

(二)骨折愈合的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

(1)骨折部无压痛及沿肢体纵轴无叩击痛。

(2)自行抬高患肢无不适感。

(3)用适当力量扭转患肢,骨折处无反常活动。

(4)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5)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6)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发生变形。

第(3)、(5)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可先练习数日,然后测定,以不损伤骨痂而发生再次骨折为原则。

2.骨折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

(2)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或近似消失。

三、骨折的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正确处理的基础。骨折患者,肢体畸形往往十分明显,如果医生只根据明显的畸形就下结论,或只凭借X线片就作出诊断,就很可能出现漏诊、误诊。因此首先要判断有无骨折存在,再进一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在诊断骨折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多发伤与合并伤,从而作出全面的诊断与切合实际的处理。

诊断骨折主要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X线照片检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一)创伤史

询问病史涉及的方面虽然很多,但为了能及时而较明显地作出诊断,应注意要抓住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受伤情况(时间、地点、部位、姿势、暴力的性质、方向和大小);②疼痛(什么部位疼痛);③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

(二)症状和体征

1.全身表现

(1)休克:多见于多发性骨折、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和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常因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剧烈疼痛或并发内脏损伤等引起休克。

(2)体温增高: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只有在严重损伤如股骨骨折、骨盆骨折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通常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患者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

2.局部表现

(1)骨折的专有体征

1)畸形:长骨骨折,骨折段移位后,受伤体部的形状改变,并可出现特有畸形,如Colles骨折的“餐叉”畸形。

2)反常活动:在肢体非关节部位,骨折后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接触及互相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摸到骨擦感。

以上3种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但未见此3种体征时,也可能有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折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可以没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两项体征只能在检查时加以注意,不可故意摇动患肢使之发生,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若,或使锐利的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及其他软组织,或使嵌插骨折松脱而移位。

(2)骨折的其他体征

1)疼痛与压痛:骨折处均感疼痛,在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骨折处有直接压痛及间接叩击痛。

2)肿胀及淤斑:因骨折发生后局部有出血,创伤性炎症和水肿改变,受伤一二日后出现更为明显的肿胀,皮肤可发亮,产生张力性水泡。浅表的骨折及骨盆骨折皮下可见淤血。

3)功能障碍:由于骨折失去了骨骼的支架和杠杆作用,活动时引起骨折部位的疼痛,使肢体活动受限。

以上3项可见于新鲜骨折,也可见于脱位、软组织损伤的炎症。有些骨折,如嵌插、不完全骨折,可仅有这些临床表现,此时需X线照片检查才能确诊。

(三)骨折的X线检查

诊断骨折主要依据病史和体征、X线照片检查进行诊断。用X线照片或透视来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为骨折诊断提供依据,另一些骨折必须拍X线才能确诊。对于骨折一般要求是拍正、侧位片,同时包括一个临近的关节,有些骨折还需加拍特殊的投照位置,如腕舟骨的45°位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