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醇增多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内分泌科疾病诊断标准》第328页(7769字)
一、概述
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s syndrome,库欣综合征)是肾上腺皮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系由多种原因引起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有满月脸、多血质、向心性肥胖、紫纹、痤疮、糖尿病倾向、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3)。以20~40岁居多,约占2/3。肾上腺病变可为双侧增生(最为多见)、腺瘤或癌。儿童患者癌较多。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原发性肾上腺皮质病变 原发于肾上腺本身的肿瘤,可分为两类:皮质腺瘤(约占20%)及皮质腺癌(约占5%)。儿童患者腺癌发生率高,几乎占肾上腺癌总数的一半。大多数腺瘤和所有腺癌的生长和分泌功能属自主性,不受垂体ACTH的控制,且肿瘤分泌的大量皮质醇反馈抑制ACTH的释放,致使患者血中ACTH水平很低,甚至测不出,肿瘤外同侧或对侧肾上腺皮质萎缩。
2.垂体瘤或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 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分泌过多的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所致(称库欣病),约占70%,可分为垂体大腺瘤(直径10mm)、微腺瘤(直径<10mm)、垂体ACTH细胞增生3种情况。垂体前叶大腺瘤伴蝶鞍扩大者占10%,其他大多数患者有垂体微腺瘤存在,经蝶鞍手术切除ACTH微腺瘤后,可治愈。由于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ACTH使皮质醇分泌过多,反馈抑制了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致使垂体瘤以外的ACTH细胞功能受到抑制,故在切除肿瘤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但以后功能可逐渐恢复。ACTH瘤并非完全自主性,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抑制,外源性CRF刺激后,ACTH分泌可被兴奋。另外,还有少数患者垂体内无腺瘤而呈AOH细胞增生,可能原因有:①下丘脑或更高神经中枢功能紊乱,CRF过多;②蝶鞍附近神经系肿瘤分泌CRF;③异位(下丘脑以外)肿瘤分泌CRF。
3.异位ACTH综合征、异位CRF综合征 ACTH综合征是由于垂体以外的肿瘤产生ACTH,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过量的皮质类固醇,最多见的是肺癌,特别是燕麦细胞癌(约占50%),其次为胸腺癌和胰腺癌,其他还有消化道癌、甲状腺癌以及起源于神经嵴组织的癌。近年报道一些肿瘤可分泌CRF,使ACTH细胞增生,分泌大量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分泌增加。此组瘤用大剂量地塞米松不能抑制ACTH及皮质醇的分泌。
4.非ACTH的肾上腺结节性增生 近年发现少数患者呈双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但并非ACTH过多所致。
(1)见于成年人,肾上腺病变呈大结节。
(2)见于年龄较轻者,病变呈深色小结节。后者为家族性。可伴有心脏黏液瘤。病因尚不清。
三、病理
1.肾上腺
(1)肾上腺皮质增生:由于ACTH增多而引起的库欣病肾上腺增生一般为双侧性,极少数为单侧性,偶见肾上腺皮质增生合并对侧单发腺瘤者。
(2)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暗褐红色,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有时表面附着受压而萎缩的肾上腺组织。光镜下示透明细胞及颗粒细胞,呈方形或多角形,排列成束状、团状、巢状或片状,大小形态较一致,与原来束状带及网状带相似。有时呈腺管状排列,多数属伊红色细颗粒细胞,少数为空泡状透明细胞,相互交错,形成腺瘤。
(3)肾上腺腺癌:腺癌与腺瘤在形态学上较难区别,因腺瘤细胞往往也有异型和核分裂,因此,不能只根据细胞的形态来决定肿瘤是否为恶性,而必须看肿瘤细胞是否浸润或穿过包膜。
2.垂体 库欣病患者约有半数在垂体内有微腺瘤(直径≤10mm),由分泌ACTH细胞组成,约有10%为大腺瘤(直径10mm)。除分泌ACTH细胞外,其组成还可有分泌TSH、GH等细胞组成,绝大多数为良性,由于瘤体大,常使蝶鞍扩大。
3.其他病理变化 其他较常见的病理变化有骨质疏松,肌肉及纤维组织萎缩,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大,心肌脂肪变性,肾小管内可出现钙盐沉着及肾结石,胰腺可有局限性脂肪变性,坏死及胰岛增生,肝组织脂肪浸润。晚期肝脏肿大,有时有来自肾上腺的转移癌。卵巢和睾丸常萎缩。
四、临床表现
1.向心性肥胖为本病的特征 患者面如满月,胸、腹、颈、脂肪甚厚。至疾病后期,因肌肉消耗、脂肪转移,四肢显得相对瘦小,和面部、躯干肥胖形成明显的对比。
2.蛋白质代谢障碍 蛋白过度消耗,皮肤变得菲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淤斑。在腹下侧、臀部、大腿等处,更因脂肪沉积,皮肤弹力纤维断裂,可通过菲薄的皮肤透见微血管的红色,形成典型的紫纹。病程较久者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脊椎可发生压缩畸形,身材变矮,有时呈佝偻、骨折,常易感染。儿童患者生长发育受抑制。
3.糖代谢障碍 血糖升高,患者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
4.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使患者乏力加重,引起肾脏浓缩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因储钠而有轻度水肿。
5.高血压 患者常伴有动脉硬化和肾小动脉硬化,因而在治疗后部分患者血压仍不能降至正常。长期高血压可并发左心室肥大、心力衰竭和脑血管意外。
6.对感染抵抗力减弱 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故皮肤真菌感染多见,且较严重;化脓性细菌感染不容易局限化,可发展成蜂窝织炎、菌血症、败血症。
7.造血系统及血液改变 皮质醇刺激骨髓,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加患者皮肤变薄,故面容呈多血质。大量皮质醇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促使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再分布。
8.性功能障碍 女患者大多出现月经减少、不规则或停经,轻度多毛,痤疮常见,明显男性化者少见,但如出现,要警惕为肾上腺癌;男患者性欲可减退,阴茎缩小,睾丸变软。
9.神经、精神障碍 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情绪异常,如烦躁、失眠多梦、性格改变、抑郁、少言等情绪不稳定,严重者精神变态,个别可发生类偏狂。
10.多毛 汗毛、阴毛、腋毛增多变粗,发际低下,眉浓,女性上唇出现小须,阴毛可呈男性分布。
11.异位ACTH综合征 可无库欣综合征的特征表现,但有色素沉着及低血钾表现。
12.少数患者可并发消化性溃疡 有消化道出血、黑便史。个别患者可伴有胆结石。
13.有类固醇性糖尿病及尿路结石者 常有蛋白尿,易并发尿路感染,有血尿、脓尿、肾绞痛等,后期多肾衰竭。
14.皮肤色素沉着。
15.其他 垂体肿瘤引起的库欣综合征,还可发生头痛、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等压迫症。
五、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库欣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增高,昼夜分泌节律消失。
①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增高:大于20mg/24h,如超过25mg/24h,则诊断意义更大。
②尿游离皮质醇(P)增高:超过110μg/24h,由于尿P反映24小时的皮质醇的水平,受其他因素影响比血皮质醇小,故诊断价值较高。
③血浆皮质醇基础值(早上8时)增高:其昼夜节律消失。正常人血浆皮质醇的分泌有昼夜节律,一般早上8时分泌最高,夜间12时最低。库欣综合征患者下午4时与夜间12时的分泌量不减少,甚至更高,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消失。在测定血皮质醇时,须排除时差等因素对昼夜节律的影响,防止假阳性。
(2)血浆ACTH测定:血浆ACTH测定可以鉴别ACTH依赖型库欣综合征与非ACTH依赖型库欣综合征。ACTH也有昼夜分泌节律,早上8时最高,晚上最低,库欣综合征患者ACTH的昼夜节律消失。肾上腺增生和异位ACTH综合征,血浆ACTH测定值高于正常,而肾上腺腺瘤或腺癌,由于自主分泌皮质醇,对垂体ACTH有明显的反馈抑制,其血浆ACTH测定值低于正常。
2.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1)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口服2.25mg/d,每8小时0.75mg,连续2日):仅能鉴别单纯性肥胖症,本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能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所抑制(试验前后以24小时尿OHCS或血浆皮质醇作为对照),而单纯性肥胖者往往能被抑制,结果基本正常[正常人24h尿17-OHCS可抑制到8.5~10.2μmol/L(2.5~3.0mg),或基值的50%以下]。或午夜11时服地塞米松1mg,本病患者次晨血浆皮质醇不受抑制。
(2)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8.25mg/d,分3次口服,连续2日):可鉴别皮质增生或肿瘤,增生者可被抑制到基值的50%以下,但大多MAH患者可不受抑制。肾上腺肿瘤者不受抑制。异位ACTH综合征亦不被抑制(支气管类癌除外)。本试验亦可以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为对照。
(3)午夜一次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即晨8时测血皮质醇,午夜11时口服地塞米松8mg,次晨8时再测血F。以次晨血F下降50%以上为正常反应。临床意义同上述经典的口服大剂量抑制试验。
(4)静脉连续输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其方法是上午9时开始试验,试验前测30、15、0分钟皮质醇,取其均值。而后即开始经静脉输注地塞米松溶液(溶液配制为生理盐水350ml加地塞米松7mg),每小时输液50ml,于试验第5、7小时分别测定血P,试验当日结束。如第5小时血P下降达3.67μg/L(100nmol/L),第7小时下降达6.88μg/L(190mnol/L),即认为试验阳性,符合库欣病。未达上述标准者则考虑肾上腺肿瘤或异位ACTH综合征。
3.CRH兴奋试验 一般认为,给予外源性CRtt后,库欣病患者的ACTH及其代谢产物升高,而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异源性ACTH综合征患者则不受影响(Kaye标准:CRH刺激后,血P升高20%以上,血ACTH升高50%以上为阳性反应)。
4.ACTH试验 经连续2日,每8小时静脉滴注ACTH 25U皮质增生者,24小时尿17-OHCS显着增加,3~7倍于基值;皮质腺瘤者则反应较差,约可增高2倍,且仅半数可有反应;皮质癌肿者对ACTH刺激无反应;异源性ACTH综合征者也有双侧肾上腺增生,对ACTH反应性增加,少数分泌ACTH特别高者,因其对肾上腺皮质的刺激已达最大限度,故再注射外源性ACTH亦可无反应。
5.美替拉酮试验 此药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中所需的11-9-羟化酶,从而抑制皮质醇、皮质酮等合成,形成多量11-去氧皮质醇等中间代谢产物,以致尿中17-生酮类固醇或17-OHCS排泄量显着增加。
试验方法有两种:
(1)口服法:2~3g/d。等分4~6次,连服1~2日。
(2)静滴法:30mg/kg或1.5~2.0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于4L滴注完毕。凡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者,试验后24小时尿中17-KCS或17-OHCS比基值增高2倍以上,皮质增生者结果同上,而皮质肿瘤者分泌呈自主性,除少数腺瘤外一般无反应,异源ACTH综合征者部分可稍增高。
目前临床较少采用此试验。
6.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①蝶鞍X线平片或分层摄X线片 蝶鞍增大,有助于垂体瘤诊断。②肾上腺的X线片 对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定位有帮助,但不能鉴别结节性增生与腺瘤。
(2)CT检查:对于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CT分辨率良好,对直径<10mm的垂体微腺瘤,CT有可能要遗漏,阳性率可达60%。所以CT未发现垂体瘤者,不能排除微腺瘤的可能。对肾上腺增生与腺瘤的检查,作用大,分辨率好。因为肾上腺腺瘤的直径往往>2cm。
(3)MRI检查:库欣病中MRI是首选方法,可较好分辨下丘脑垂体及鞍旁结构(海绵窦、垂体柄和视交叉),但对直径<5mm的肿瘤分辨率只为50%。
(4)B超:属无创伤检查,方便、价廉、较准确,常与MRI、CT一起作库欣综合征的定位诊断。
7.其他
(1)131I-19-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能显示肾上腺腺瘤部位和功能。腺瘤侧浓集,对侧往往不显影。
(2)岩下窦ACTH测定(IPSS):选择性静脉取血测ACTH,若患者经生化检查为库欣病,而CT等扫描为阴性,可做此检查。
库欣病患者患侧岩下窦血ACTH与外周血ACTH的比值≥2∶1,异位ACTH综合征则岩下窦血与末梢血不会有梯度(一般≤1.5∶1);若一侧岩下窦血ACTH水平与对侧相比≥1.4,说明垂体腺瘤局限于这一侧。另外选择性静脉取血查ACFH,还可判定可疑肿瘤部位,是否有异位ACTH分泌。双侧岩下窦取血(IPSS)如结合CRH试验,可使诊断精确性达100%。
8.特殊类型的“库欣”
(1)周期性“库欣”:较少见,其特征为皮质醇增多症症状反复、周期性出现,能自发性缓解,以后又再出现。周期长短不一,造成这种周期性的原因尚不详。在发作期,血尿皮质醇很高,有时数倍于正常人,并不受地塞米松抑制,甚至有反常增高;间歇期,血尿皮质醇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2)儿童皮质醇增多症:较少见,男女发病率相等,其基本表现与成人无大差别,皮质醇增多症患儿的生长发育常受抑制,生长缓慢,骨骼发育延迟,但如患儿系雄激素分泌过多的肿瘤或癌肿,则生长过速,且出现男性化现象,如多毛、痤疮、性早熟。儿童“库欣”与成人“库欣”,最主要的不同处为病因上。10岁以内的患儿,常为肿瘤,且恶性的多见,预后也较差;10岁以上的患儿,增生比例较多。
(3)异位ACTH综合征:属于ACTH依赖型。过去一般为异位ACTH综合征最多见的是肺癌,现在发现,支气管类癌约占所有异位ACTH综合征的40%;燕麦细胞癌则排第二位,占8%~20%;而胸腺癌与胰腺癌各约占10%;肝癌、前列腺癌、乳房癌分占余下的比例。很多类癌(如支气管类癌)是“隐性”异位ACTH综合征,一般在4~6个月中不出现明显肿瘤来源,故很容易与库欣病混淆,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垂体或肾上腺手术。
大多数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血皮质醇不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所抑制,但有30%隐性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的高皮质醇被地塞米松所抑制。另外也有9%~25%垂体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皮质醇不能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这就特别容易混淆。
(4)不依赖ACTH的肾上腺结节性增生:近年报道少数患者呈现双侧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但并非由于ACTH过多所致。其中又可分为两型,一型见于中年人,肾上腺病变呈大结节性。另一型见于年轻者,病变呈深色小结节性,肾上腺上有色素沉着,后者常为家族性。该类患者病因不详,为ACTH非依赖型,有人称为“原发性增生”。
(5)Nelson综合征:库欣病患者的双侧肾上腺呈弥漫性增生,病源在垂体或下丘脑。如果对这类患者仅针对肾上腺做双侧肾上腺切除,则原来的垂体微腺瘤缺乏血皮质醇的负反馈抑制,会逐渐增生,甚至破坏蝶鞍,过度分泌ACTH,血浆ACTH水平极度增高,造成皮肤色素沉着,称Nelson综合征,过度增大的垂体瘤称Nelson肿瘤。
六、鉴别诊断
1.单纯性肥胖症 部分肥胖症患者临床表现类似皮质醇增多症且尿17-OH亦可升高,但尿17-OH升高可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所抑制,血皮质醇昼夜节律保持正常。
2.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高血压、肥胖、糖耐量异常、尿17-OH偏高等,但无库欣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且血浆皮质醇昼夜节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