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在消化系统的表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502页(1551字)

泌尿系疾病时产生胃肠道症状机制有三种:解剖或机械因素、神经或反射因素、化学或中毒因素。

(一)解剖或机械因素

右肾和右输尿管与十二指肠、升结肠、盲肠、肝和胆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左肾和左输尿管与胰腺、结肠脾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输尿管和膀胱与直肠及乙状结肠解剖位置也极为接近。因此,肾脏疾病如肿瘤、囊肿、炎症、创伤或血管损害等由于邻近、转位、压力和刺激均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在诊断定位时常易混淆,同时由于部位邻近,两个系统的疾病常可相互扩展并引起并发症,如瘘管形成。其他常见的如右侧下端输尿管结石产生阑尾炎症状,左侧输尿管下端结石可类似结肠的梗阻性痉挛或肠扭转。

(二)神经或反射因素

消化道和泌尿系统通过共同的途径接受自主神经支配,如胃、输尿管与小肠、盲肠和横结肠共同接受来自T5~T12的腹腔交感神经丛及迷走神经支配。而腰交感神经和副骶交感神经则支配下泌尿道及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由于这种神经支配关系,泌尿系统疾病往往因传入冲动的假定位和射失调而产生胃肠症状,如急性肾绞痛时可发生呕吐、麻痹性肠梗阻等。

(三)化学或中毒因素

胃肠道的中毒症状最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道感染和尿毒症。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氮质白血症和酸中毒较轻,时间也较短,常见畏食、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急性肾盂肾炎或继发于泌尿道梗阻的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有时也可出现腹泻。尿毒症时由于呕吐中枢受刺激,以及胃肠道出血和溃疡,可引起症状。肾脏疾病在临床过程中的某些时期及伴有并发症时,常出现胃肠道症状。肾结石或肾盂积水的疼痛部位于上腹部或下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痉挛性疼痛便秘或腹泻,严重时可出现反射性肠梗阻,常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直到发现尿改变和其他症状时才能作出诊断。严重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急性高血压,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和肝淤血,也可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和呕吐。少尿几日或几周后肾功能减低,代谢产物堆积在体液内,对中枢或末梢有催吐作用,也可引起呕吐。尿毒症时,胃肠功能紊乱是主要表现。如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腹胀和胃肠道出血,且出血不易控制,出血原因是由于局部溃疡和全身性出血倾向所致,后者可由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以及血小板功能失常,包括ADP激活血小板第Ⅲ因子过程的缺陷及血小板黏附力减低,这种血小板功能失常可能和尿毒症的中间代谢产物酸浓度升高有关,其他如第Ⅱ、Ⅶ、Ⅸ、Ⅹ因子也可有改变。氨对肠黏膜有直接毒性作用。尿毒症性血管炎导致局灶性缺血,继发性坏死及溃疡。胃黏膜屏障可被尿素破坏,使胃酸能反向弥散。内镜检查胃炎很常见,且常位于窦部,60%~80%有十二指肠炎,12%~30%有食管炎,约20%患者有胃黏膜萎缩,促胃液素水平增高,胃酸分泌减低。小肠、结肠炎常引起腹泻,一日一次、数次至十余次。大便稀、便带黏液或血液。1973年Shepherd等证实慢性肾衰竭常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并有显着的夜间和基础胃酸过度分泌,可能与肾衰竭、胃泌素排泄障碍、血中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肾移植后的胃肠道并发症有食道炎、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回肠穿孔肠梗阻。其中可能和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有关。肾移植后基础胃酸分泌和最大胃酸分泌有所提高,可能和溃疡病发生有关,早期消化道出血占8%~48%。肾移植后并发胰腺炎2%~12%,常为急性暴发,死亡率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