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肝脾肿大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43页(2047字)

【概述】 小儿肝脾肿大,为常见体征,很多疾病均可引起。由于肝脾结构和功能有相似之处,故肝脾常同时肿大。3岁以内小儿,肝在右肋下不超过1厘米;6个月以内小儿,脾在肋下不超过1厘米,质软、边缘光滑者,不应认为是病态。

【病因与疾病分类】

一、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感染:败血症、肝脓疡、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二)病毒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巨细胞包涵体病等。

(三)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弓型体病、中华分支睾吸虫病等。

(四)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等。

二、血液病:

(一)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等。

(二)白血病及红白血病。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三、各种充血性脾大:充血性脾大(脾性贫血)、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症等。

四、代谢性疾病:脑甙脂病(高雪氏病)、神经磷脂病(尼曼-匹克氏病)、胱氨酸症、严重佝偻病、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Ⅰ型(承溜病)、含铁血黄色素沉着症等。

五、肿瘤及囊肿:恶性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血管瘤及淋巴管瘤、成神经细胞瘤转移、肝脏或脾脏囊肿等。

六、胶原性疾病:全身红斑性狼疮、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等。

【鉴别诊断】 应根据病史、伴随症状、查体、肝功,必要时可作肝超声波、血培养、骨髓穿刺、肝穿刺、淋巴结穿刺、皮疹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一、肝脏肿大:

(一)肿天程度:

1.肝大在肋下小于3厘米为轻度肿大,常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脂肪肝、急性白血病,以及各种感染病等。

2.中度肿大:肝大在右肋下大于3厘米至脐水平者,常见于血吸虫病、肝癌、肝脓肿、黑热病,以及胶原性疾病等。

3.重度肿大:肝大超过脐水平,常见于糖原累积病、承溜病、包虫病等。

(二)触诊硬度:质地较软,多见于急性传染性肝炎、全身感染性疾病、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阻塞性黄疸早期等;质地较硬者多见于肝硬化、肝脓疡、肝肿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三)肝表面有结节者,常见于肝硬化、肝癌,表面有波动感,可为肝脓肿、先天性囊肿及包虫病。

(四)肝脏急性肿大伴有压痛者,常见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传染性肝炎,以及阿米巴肝脓肿等。

(五)有家族史者,常见于糖原累积病、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承溜病。

二、脾脏肿大:

(一)肿大程度:

1.轻度肿大,常见于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幼儿慢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韩-薛-柯氏综合征)等。

2.中度肿大,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溶血性贫血等。

3.重度肿大,常见于慢性疟疾、黑热病、慢性白血病、充血性脾肿大,婴儿急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等。

(二)触诊硬度:柔软者,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伤寒、黑热病等);质硬者常见于慢性疟疾、血吸虫病、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等。

(三)有家族史者,常见于脑甙脂病、神经磷脂病、地中海贫血等。

上一篇:发热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