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85页(2676字)
【病因】 肾实质受到急性损害,不能再维持体液容量和成分在正常范围内,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一综合征,可继发于很多严重疾病。
一、肾前性: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容量减少,都可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肾脏缺血,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儿童时期,以脱水、失血、烧伤及各种原因的休克为多见。
二、肾性:肾脏本身的疾患或毒物对肾脏造成损害。
(一)肾脏中毒性病变:如汞、四氯化碳、磺胺药等中毒。
(二)肾缺血性病变:主要继发于肾血流量的减少,特别是肾小球肾炎等较多见。
三、肾后性:任何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都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常合并尿路感染。
以上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分类,实际上每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为几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除有原发病表现外,肾功能衰竭表现可分为以下四期。
一、开始期:主要为原发病表现,尿量和肾功能改变不明显。
二、尿少、尿闭期:一般8~14天,期限长短与病因有关,尿少超过1个月,预后较差。
(一)尿量显着减少:由于病情和年龄不同,每日尿量不一致,一般以每日尿量少于3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
(二)尿的成分改变:因病因不同而异。尿比重逐渐下降,镜下为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及宽大的肾衰竭管型。
(三)电解质紊乱:
1.高血钾:为尿毒症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病人表现软弱无力,神志恍惚,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表现周围循环衰竭,心跳停止,心电图早期T波增高,进一步出现S-T段下移、房室传导阻滞、QRS延长等,最后可出现心律素乱,以至停搏。血钾测定及心电图改变是诊断血钾过高的重要方法。
2.低血钠症:有倦怠、头晕、定向力丧失等症状。
3.低血钙:酸中毒纠正后,可出现手足搐搦。
4.高血镁:表现软弱无力、异样感、昏迷等。
(四)心血管系统改变:表现为高血压、心力衰竭、肺水肿。
(五)酸中毒,尿毒症症状:呼吸深快、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嗜睡、烦躁、昏迷等,有恶心、呕吐、口腔及肠道溃疡出血、进行性贫血、皮下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倾向。
三、多尿期(利尿期):当尿量超过400毫升以上即为科尿期开始,一般持续2~3周,利尿期开始一周以内,血液生化的紊乱及临床症状仍持续存在,或进一步恶化为早期利尿阶段。当非蛋白氮开始下降时,为晚期利尿期,一般情况逐渐好转,病儿在此期常表现有发热、惊厥、体重下降、低血钾症,以及继发感染等。
四、恢复期:此期临床症状好转,尿量逐渐减少,血液生化趋于正常,但肾功能完全恢复约需1年以上,此期病人主要为营养失调,表现苍白、虚弱、无力、末梢神经炎等。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血化验非蛋白氮升高即可诊断。
【预防】 对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疾病,应及早治疗。
【治疗】
一、早期治疗:主要处理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补充血容量、改善全身及肾脏的血循环,以促使尿量恢复。如因脱水、失血性休克、烧伤等,则可根据不同情况而纠正血容量的不足。改善微循环、减低血液粘稠度,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解除肾血管痉挛,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药物等。
二、尿少期(尿闭期)的处理:
(一)饮食疗法与水电解质平衡的控制:详见液体疗法。
(二)控制感染:重在预防,如口腔护理、注意隔离等。如无明显感染迹象,一般不采取预防性用药。若有感染,则尽量做适当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不少抗菌素由肾脏排泄,所以,必须了解其代谢途径,以免引起中毒。如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等,均大多由肾脏排泄,故应慎用。
(三)其他疗法:
1.肺水肿者可用吗啡。
2.高血压者须降压。
3.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甙可加速肾细胞之恢复,减少全身的分解代谢。
4.睾丸酮制剂:可促使蛋白合成,降低血钾浓度,促进肾小管再生,如丙酸睾丸酮、苯丙酸诺龙等。
三、多尿期的处理:
(一)因少尿期体内潴留的水分由尿中排出,故补液量应少于每日尿量,因肾浓缩功能不良,且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易引起低钾,故须补钾,同时也须注意钠的补充。
(二)维持足够的热量,口服最好,应用含蛋白饮食,可延长血尿素氮升高的时间,但全身情况可迅速好转。
(三)控制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
四、恢复期治疗: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所以仍应注意保护肾脏,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以争取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