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新生儿出血症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05页(1371字)

【病因】 正常新生儿脐血中凝血因子Ⅱ、Ⅶ、Ⅸ及X均为正常值,在生后48~72小时迅速下降,尤其是未成熟儿下降更甚,一般情况下尚不致出血。但在有产伤、缺氧及严重感染后影响了肝脏的功能,或肠道吸收不良,胆道闭锁或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后影响了维生素K的产生时,则可发生本症。

【临床表现】 多于生后2~3天发病,常见的有皮下出血、脐出血、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肾上腺出血及血尿等。严重者可有贫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化验出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出血症状,不难诊断,但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血便及黑粪症:生后第一天肉眼所见之血便,可因咽下母方产道血液所致。如一次吞入30毫升以上的鲜血,即可在大便中出现肉眼可见的血性大便。其鉴别方法将小量的粪便混水少许,离心倒去上层粉红色液,用1份0.25%克分子量的氢氧化钠加入5份被试液中,若两分钟内被试液变成棕色即为成人血,如变成粉红色则为婴儿血。因婴儿血仍具有胎儿血特性,即抗碱性。如为吞入的母血,无需治疗,否则即应积极采取止血措施。

二、十二指肠溃疡所致出血:常发生在过久的窒息缺氧以后,可有吐血、便血及黑粪,并常伴有右上腹压痛,可用维生素K及U治疗。喂奶可掌握少吃多餐。

三、头颅血肿:多因骨盆狭窄、分娩过速或用产钳,特别是用胎头吸引器等,引起骨膜下出血,但血肿不超过骨缝,临床上经过良好,第一周渐大,第二周缩小,3~4周后即可消失,不需特殊治疗。早期禁忌热敷,禁忌穿刺,以免感染。

四、坏死性结肠炎:早产儿常易发生,病儿可有腹胀、腹痛、便血以及全身中毒症状,应及早确诊,必要时须动手术治疗。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特点为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减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大多数病人有原发疾病。

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由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或变态反应所致,出血性小点在病儿生后不久即可散布全身,也可有肠道肾脏及颅内出血,肝脾肿大,化验血小板减少。

【预防】 孕妇产前应多食蔬菜、水果,临产前4~6小时给予维生素K1,以预防新生儿凝血因子下降。未成熟儿娩出后须每天肌注维生素K14~10毫克,连续3天,以预防出血。

【治疗】

一、应用维生素K10毫克/日。

二、静脉输入新鲜血浆或血液10~15毫升/公斤。在未成熟儿或肝功障碍、凝血因子制造功能差时,单纯用维生素K效果较差,可输以新鲜血浆或血液。在遇有出血性休克时,也需输给新鲜血浆或血液。

三、如有颅内出血时,应及时治疗(详见下新生儿颅内出血)。

上一篇:新生儿硬肿症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