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病毒性肝炎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40页(2528字)

【病因】 甲型肝炎(传染性肝炎)是因食物、食具或手污染了病毒,经消化道进入机体而被传染;乙型肝炎(血清性肝炎)是因输血或应用血清疫苗,或因注射器及针头等被污染而致传染,也可因操作时手被污染而经口传染。肝炎病毒偶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使新生儿产生肝硬化。

甲型肝炎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左右。乙型肝炎潜伏期50~160天。肝炎隔离为起病后40天。甲型肝炎主要流行于儿童及青年,秋、冬季为流行高潮;乙型肝炎主要流行于成人或老年人,全年均可发生,无季节性。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起病多急骤,发热。乙型肝炎起病缓慢。在黄疸出现以前4~5天,即有疲乏、发热、轻微头痛及寒战,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可有食欲不振,常伴有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述口中有酸或苦味的感觉,上腹不适,便秘或腹泻。在黄疸出现前1~3天,小便内有胆色素,可有轻型黄疸表现于巩膜,体温很快下降,黄疸加重,呕吐剧烈,大便可为灰白色,约有50%以上的患者有肝脾肿大及疼痛,肝区有叩打痛。年长儿可有脉搏减慢,同时有皮肤瘙痒,有形态不一的皮疹。较少有出血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黄疸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增高,恢复期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胆红素可高达10毫克%以上。最早期小便中尿胆元增多,中期为胆红素增多。溴磺酞钠(BSP)潴留试验与血胆红素增高平行,转氨酶早期均增高,病情恢复后即下降。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一、出血热:有流行季节,有三痛(头痛、眼痛、腰痛),眼球结合膜充血水肿,有出血及小便的变化,例如有血尿与蛋白尿等。

二、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腓肠肌酸痛及肝肾功能衰竭。可从血中、尿中分离出本病病毒。

三、流感:黄疸出现以前应与之鉴别,流感呼吸道症状显着,肝炎消化道症状明显。

甲乙两型肝炎临床上不易区别,除病史可供参考外,最后鉴别有赖于抗原(澳大利亚抗原)的检查。

【预防】

一、作好早发现、早隔离及早治疗。

二、加强饮食管理,防止食物污染。

三、对患者的大小便要严加管理,不使暴露在空气中,以免扩散传染。

四、诊疗器械包括针头、空针等,应严格消毒。

五、必须作好献血者的血液肝功检查,并调查献血者有无肝炎接触史。

六、预防注射:对体弱或有明显肝炎接触的人,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3毫升,儿童0.05~0.1毫升/公斤,有效期6~8周。也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每次6毫升,儿童可按0.2~0.3毫升/公斤注射,有效期2~3周。在接触肝炎病人后5天以内注射效果良好。丙种胎盘球蛋白对甲型肝炎的预防有一定作用,对乙型则效果较差。

【治疗】 树立信心,坚持治疗,但不可过多用药,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

一、动静结合:在急性期应多卧床休息,减少肝脏的瘀血状态(平卧比直立可减少肝脏20~30%的瘀血)。在恢复好转期,可适当活动、晒太阳,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也可减轻黄疸。

二、饮食管理:摄取新鲜的营养丰富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多、维生素丰富、脂肪较少的饮食为好,但也应防止糖食过多而抑制了食欲。

三、中药治疗:

(一)无黄疸型:口苦、头晕、心烦、胁肋胀痛、胃脘胀满等,或有浮肿、便稀、小便赤、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等,宜舒肝理气、解毒和胃,可用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9克、白术6克、茯苓9克、当归9克、薄荷3克、甘草3克、白芍9克、郁金9克、木香9克。

(二)黄疸型:全身黄疸染色鲜艳、发热、烦渴、胸胁胀痛、头重身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脉弦数有力、苔白粘或黄粘,治宜清热解毒、渗湿利胆,可用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茵陈30克、栀子9克、大黄6克、茯苓9克、白术9克、泽泻6克、连翘6克。

对转氨酶长期不降者,可用中药垂盆草30克,水煎服。

四、西药治疗:维生素B1、B6、维生素C、食母生,均可应用。对急性黄疸期,不必应用维生素B12。对黄疸重、食欲差者,可用维生素C2克,加入10%葡萄糖200毫升中,作冲击疗法,每天1次,对减轻黄疸有一定效果,疗程7~10天;对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出血倾向者,可用维生素K;肝炎迁延不愈者,可选用去脂药物,如胆碱、肌醇、肝宁、肝泰乐等;对血浆蛋白质低者,可使用苯丙酸诺,以促进蛋白合成,可每周肌注1~2次,每次25毫克;对慢性肝炎疑有免疫机制障碍者,如为乙型肝炎,可选用小量的激素,例如强的松等1~3毫克/公斤/天,症状好转后可逐渐减量、停药;疑为中毒性肝炎者,可使用肝泰乐,以促进毒物的结合排泄;对食欲不好、肝功不好者,可试用葡萄糖胰岛素静脉点滴,每用1单位胰岛素,须输入葡萄糖3~4克,有一定效果;长期患病者应及时补充肝油类。在治疗期间,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以避免感冒及其他传染病,为肝炎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流行性感冒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