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伤寒和副伤寒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54页(788字)

【病因】 病原为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经消化道传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7~14天,婴幼儿发病急,年长儿发病较缓,发烧持续升高,继而转稽留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相对缓脉及肝脾肿大,发病第五天可有玫瑰疹。有时有萎靡、嗜睡、谵妄。小儿伤寒症病程比成人短,副伤寒甲、乙、丙引起者,病程更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消失,发病1周后伤寒血清凝集反应,“O”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以后逐步升高。血液、粪便、尿液细菌培养可阳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可诊断,但应注意与结核、疟疾及斑疹伤寒相鉴别(参阅有关章节)。

【预防】 搞好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预防接种伤寒三联菌苗,首次皮下注射0.5毫升,以后每隔7~10天注射1.0毫升,共3次。以后每年注射1.0毫升。加强免疫,患儿应住院隔离,连续3次大便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出院。

【治疗】

一、一般治疗:流质或半流质,供给足够的水分,注意休息,隔离。便秘者可盐水灌肠,忌服泻剂。

二、抗菌治疗:常用氯霉素或合霉素,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减半量,再服两周停药,注意血象变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5毫克/公斤/日。

【并发症】 肺炎、气管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肠穿孔等。

上一篇:细菌性痢疾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