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细菌性痢疾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152页(1569字)

【病因】 病原为痢疾杆菌,常见的为弗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等。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本菌经消化道传染,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1~4天,短者数小时。

一、急性菌痢:

(一)轻型:略发热或无发热,大便每日数次,粘液样或伴有少量脓血。

(二)普通型:最常见,发病急,伴有发热、神萎、呕吐,大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

(三)重型:发病急,肠道症状明显,恶心,呕吐,大便每日数十次,脓血便,伴以腹痛,里急后重,肛门括约肌松弛,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昏睡、抽风等,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

(四)中毒型:发病急,高烧40℃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昏迷、频繁抽搐,肠道症状不明显,常伴有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呕吐咖啡样物。此型多发生于2~7岁小儿。

二、慢性菌痢: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者为慢性菌痢,多合并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中性多核细胞增多。大便镜检可见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必要时可作大便培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大便化验,即可诊断。不典型的病例,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中毒性消化不良:大便稀,水分多,蛋花样,无里急后重,镜检白细胞少许,中毒症状不严重。

二、阿米巴痢疾:发病缓慢,中毒症状轻,大便脓血混在一起,果酱样,镜检可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三、肠套迭:发病急,伴有阵发性腹痛,多见于婴幼儿,有血性粘液便,腹部扪及腊肠样包块。

四、出血性肠炎:发病急,呕吐,腹痛,腹胀,以血便为主,伴有休克症状。

五、中毒性菌痢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脑膜炎相鉴别(见有关章节)。

【预防】 搞好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等,注意饮食卫生,对病人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治疗】

一、一般治疗:给予易消化食物,发热者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惊厥者用镇静剂,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中药治疗:急性者可用以下处方治疗。

处方:一见喜30克、黄连9克、黄芩12克、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30克,水煎服。

三、新针疗法:足三里、天突、合谷。高热刺人中、大椎、曲池,十宣放血。

四、抗菌治疗:可用氯霉素、合霉素、四环素,也可用痢特灵、黄连素、磺胺药等。

五、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应立即抢救(见急诊有关各节)。

六、慢性痢疾:在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积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上一篇:猩红热 下一篇:儿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